中評社香港6月5日電/在昨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放權”再次成為主要議題。
會議確定,進一步簡政放權,取消和下放新一批共52項行政審批事項,將36項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改為後置審批,並先期取消一批准入類專業技術職業資格。
在取消和下放的52項行政審批事項中,有34項關係投資創業、10項旨在推動科研創新、8項涉及資質資格,“定點指向”促進創業就業。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培林昨日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採訪時稱,當代現實越來越呈現出一個鮮明的特點,即在創業中創新。他為此提出了“創業興國”戰略,並認為這是激活人民群眾能動性和創造性的重要條件,同時能夠帶來更多就業機會,特別是有助於解決青年人就業這一全球性難題。
鋪路“創業型”社會
據中國政府網消息,在昨日的會議討論中,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舉起手中的一份材料,請參會者“認真讀一讀”:“這裡面列出的有些審批事項,設立8年來,竟連一次申請都沒受理過。說起來都好笑!”
他點出材料中某項中外合作項目的審批事項說:“類似合作純屬商業行為,既不涉及國家主權,也不涉及國家安全,為什麼一定要審批?如果政府把大量精力都放到這上面,真正的事中事後監管肯定就沒精力管了。”
昨日的會議確定,取消和下放新一批共52項行政審批事項,其中有34項關係到投資創業,旨在促進創業就業,其中包含“享受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核准”,“對吸納下崗失業人員達到規定條件的服務型、商貿企業和對下崗失業人員從事個體經營減免稅審批”等。
劉培林認為,促進創業並不需要大量公共資金投入,但卻離不開一系列制度條件。如何構建公平的創業機會、順暢的創業渠道將是關鍵。
記者梳理發現,近期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已多次“點題”小微企業,顯示決策層對小微企業作用的重視。
國家工商總局近期發布的《全國小型微型企業發展報告》稱,目前我國小微企業數量龐大,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是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堅實基礎;在促進就業方面有突出貢獻,是安置新增就業人員的主要渠道。
與此同時,圍繞促進投資創業便利化、優化營商環境,昨日的會議還將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許可、農業機械維修技術合格證書核發、自費出國留學中介服務機構資格認定、設立內資演出經紀機構審批等36項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改為後置審批。
李克強指出,今年一季度,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但全國新增企業數量卻出現“井噴式”增長,這與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密切相關。此次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把36項前置審批改為後置審批,也將會進一步調動勞動者創業的積極性。
昨日的會議不僅強調“放權”能夠刺激創業,同樣提到公平透明的市場對引資的作用。“我們過去在招商引資時,總有外國投資者不敢貿然前來,覺得‘搞不清楚’中國市場,不知道其中有什麼‘隱性環節’。”李克強說,“我們就是要通過不斷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堅持依法行政,建立公開、透明、可預期的市場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