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網絡推動相聲“出圈” 傳統曲藝能否借網突圍
http://www.CRNTT.com   2019-09-30 17:55:43


  中評社北京9月30日電/“沒‘粉’他們之前,我對相聲的記憶還停留在春晚舞台,後來才發現聽相聲歡樂很多……”隨著相聲綜藝節目熱播以及網絡短視頻興起,德雲社等為代表的相聲藝術團體越來越多受關注。同時,“德雲女孩”“粉絲把熒光棒帶到相聲茶館”等現象的出現,也持續引發了各界關於互聯網對傳統文化藝術影響的思考。

  網絡對相聲藝術是把“雙刃劍”

  “相聲變了。”從小學開始聽相聲的“90後”小鑫說。他認為,相聲變得更“逗”了,製作內容融合更多時代元素,並且裡面的一些笑點也可以贏合現在年輕人的想法。

  這些變化,離不開互聯網的影響。“從相聲早期的撂地街頭、入茶園的群體傳播,到廣播、電視時代的大眾傳播,到如今回歸劇場、網絡等新媒體傳播並行,可以看做是適應傳播媒介變化的必然結果。”天津外國語大學國際傳媒學院教師王芳這樣說。

  尤其移動互聯網發展日新月異,正在重構娛樂文化生態。數據顯示,78%城市居民明顯感受到生活壓力大,影視綜藝和遊戲等休閑娛樂活動成為首選減壓方式;而在各種影視或綜藝節目中,搞笑幽默類內容最受追捧。另外,在資本帶動下,娛樂形式日益多元,搞笑視頻、喜劇綜藝、脫口秀、網絡段子等幽默作品層出不窮,相聲要“突圍”,必須抓住觀眾口味。

  可以明顯發現,近年來特別是新一代相聲演員頻繁跨界綜藝節目、電影等,甚至是打造以相聲為主體的網絡綜藝,同時借助社交網絡、短視頻等,在公眾中關注度和話題度越來越高,一些相聲演員還被做成表情包,部分相聲內容甚至入選網絡熱詞、熱語。

  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所長吳文科看來,網絡生態對相聲的影響更像一把“雙刃劍”。“網絡時代的傳播影響力很大,目前相聲的發展主要還是受到傳播的影響,這既給優秀節目提供了發揮的機會,同時也會令瑕疵放大。”

  新生代演員有了粉絲團

  相聲藝術不斷發生變化的同時,觀眾群體也悄然改變著。德雲社一年一度的“綱絲節”剛過去不久,文婧(化名)仍在為沒有搶到票而遺憾。以前對相聲的印象僅停留在春晚舞台中的她,因追起相聲演員而對這一行變得格外關注。

  談到喜歡的原因,文婧說:“起初是無意聽到了他們唱太平歌詞、評劇等,發現唱的特別好聽。後來覺得相聲也在不斷創新,並且對傳統文化很堅持。因為他們,我現在還特別愛聽京劇。”

  像文婧這樣愛聽相聲的年輕觀眾甚至女性觀眾越來越多,新一代相聲人為該傳統行業帶來前所未見的“粉絲文化”。據優酷數據顯示,德雲社觀眾中18至34歲的人群從2018年的51%上升到2019年的64%;2019年女性會員數較2018年上升240%,男女比例從2018年的6:4變成如今的5:5。

  “相聲改編了非常多,跟觀眾的互動也多了,我們以前聽相聲時,主要是兩個相聲演員在講一些他們編的段子或是老套的事件,但現在相聲都開始結合時事了。”有年輕粉絲這樣評價。

  文婧說,除買票去現場觀看相聲演出,他們也會進行集資、應援、打榜、做數據等。她認為,在追星這件事上,追相聲演員和其他演員並無區別。

  一位業內人士指出,這一現象與演員的偶像化有關,演員的個人魅力和劇場的舞台氣氛吸引了許多年輕粉絲,同時也帶動了這些觀眾對相聲和戲曲的關注。

  也有不同的聲音出現。“顔值是演員的優勢,但不能是他的本事。”網友“@小鑫”說。在他看來,相聲講究說學逗唱,有些演員“唱”確實很不錯,但其實觀看後發現“說”“學”等方面水平有待提高。

  應在粉絲“追捧”中理性發展

  如何平衡藝術規律與觀眾趣味?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吳煒華認為,相聲藝術在廣播和電視時代曾大放異彩,但在今天卻舉步維艱,而曲藝社團的出現,通過組團出征,在打造相聲藝術新時代適應性的同時,也巧妙地借力了相聲新偶像的造星模式,以應對撲面而來粉絲經濟的衝擊,這一努力有值得肯定之處。

  他也提到,傳統曲藝在面對新媒體轉型、新受眾出現之時,必然會遭遇文化震蕩。如何傳承優秀相聲藝術的同時,適時而變,打開傳統曲藝的創新傳播之路,是曲藝傳播者需要思考的問題。“如何借力粉絲文化,建立傳統曲藝在新時代的‘粉絲型’觀眾群;如何巧用新媒體平台,打開傳統曲藝在移動音頻、短視頻、智能應用中的新傳播空間,都是未來努力的方向。”吳煒華說。

  “網絡時代容易形成‘圈子’,是正常現象,本身無可厚非。相聲界多吸引一些年輕人,本身也不是壞事。但過度追捧和消費藝術之外的東西,可能會適得其反。”吳文科說。

  吳文科認為,相聲創作還應有比較全面和深厚的文化作為支撐。“但文化表現力只是一個方面,發展相聲文化更要‘如履薄冰’,知敬畏。”吳文科說,藝術欣賞可以見仁見智,但是要有底線、要理性;精神食糧要在娛樂之外給予人們思想的啟迪和藝術的陶冶。同時,相聲演員等傳統藝術工作者應保持虛心求教的態度,在弘揚主旋律的基礎上提升藝術影響力。

  “借助網絡,相聲傳播比劇場更廣。”學苑出版社社長孟白說。對於當下的粉絲經濟與相聲的碰撞,孟白認為,現在一些相聲演員在自我形象上更加迎合觀眾的審美需求,無疑也給行業帶來了壓力。“不論是說學逗唱、諷刺幽默、針砭時弊,還是插科打諢,相聲還是應該回歸本源,應在這些基本功上下功夫。”孟白說。

  吳文科談到,如今網絡泥沙俱下,要警惕新媒體快速發展下盲目的“粉絲經濟”。“要消費藝術,不要過度消費藝人。要科學引導粉絲對傳統藝術帶來的流量衝擊,持續淨化網絡環境,從立法監管到社會輿論合理引導公民參與到網絡治理中。”

  (來源:光明網)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