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台灣成立“兩岸統合學會” 張亞中談相關情況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2-09 17:12:51  


張亞中表示,期望所有認同此一目標者,均能共同參與及支持。
  中評社台北2月9日電/台灣“兩岸統合學會”籌備處今天宣布成立。中評社記者特別訪問了籌備處總召集人、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亞中,請其介紹“兩岸統合學會”成立的背景及相關問題。 

  作為一位長期觀察兩岸關係的學者,張亞中指出,兩岸在認同方面的斷裂,大致從1993年李登輝開始推動加入聯合國開始。在1993年時,台灣民眾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有48.5%,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為16.7%,既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為32.7%,總合來說,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高達81.2%,台灣人的為49.4%。

  隨著李登輝在其任內的政治操作,1994年開始,認同自己是中國人與台灣人的比例發生剪刀型的轉折,從此再也沒有逆轉。1996年台海危機、1999年李登輝主張“特殊國與國”的“兩國論”,都使得兩岸認同繼續分歧。2000年民進黨執政,持續強化台灣主體性的論述與政治操作,並於2002年主張“一邊一國”,2004年與2008年舉辦公投來彰顯台灣與大陸的不同。整體來說,在李登輝與民進黨長達十餘年的政治操作下,兩岸的認同是愈走愈遠。

  2008年3月台灣變天,政治上,兩岸終於暫時擺脫掉走向台獨所帶來的危險;經濟上,隨著而來的兩岸協商為兩岸經貿交流重新開啟新機,兩岸關係看似應該可以逐漸風平浪靜,從新出發。然而,國民黨的馬英九先生雖然取得大位,但是由於本身的外省情結、國民黨生態與選舉考量,即使重新開啟兩岸經貿交流,但是在台灣主體問題的論述上仍然不敢突破。馬英九所屬的國民黨,雖然對外宣稱“不獨”,但是也表明“不統”,雖然不走民進黨的“台獨路線”,但是繼續延續李登輝與陳水扁的“台灣主體論述路線”。

  此一結果使得“台灣主體性”不斷強化,也因而繼續逐漸拉開台灣對大陸的認同距離,而使得兩岸彼此愈來愈像“他者”的關係。“台灣主體性”或“台灣意識”原本應該只是個鄉土的認同,但是在政治的影響下,“台灣主體性”與“台獨”隨時僅有一線之隔。

  在馬英九主政下的兩岸關係,目前台灣僅有兩種主流聲音:

  一是“兩岸關係物質化”,即台灣方面僅願意多談經貿、金融,但是僅限一般技術性的互動,不存在著新功能主義所稱的“擴溢”(spill over)可能,在文化、社會的交流上仍持保守態度,並以商業收益做為交流的思考。

  二是“強化台灣主體性”。“兩岸關係物質化”固然有助於兩岸良性互動,但是並不必然能夠加強兩岸的認同鞏固,有時可能反而會更加深兩岸的認同分歧,而“強化台灣主體性”的論述,固然有其歷史因素的背景,也有政治選擇的需要,但是,這兩種主流論述匯流將極有可能讓兩岸在心理認同上逐漸愈來愈遠。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