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在南疆,播撒人才振興“火種”
http://www.CRNTT.com   2022-04-29 16:04:38


  中評社北京4月29日電/據光明日報報道,初春,新疆喀什地區疏勒縣塔孜洪鄉的蔬菜大棚里,蔬菜種植能手韓秋亮和董振鄉正在手把手向徒弟傳授西紅柿種植技術。

  塔孜洪鄉衛生院體檢中心,衛生院院長許多良正忙著給村民們做體檢。為方便工作,許多良和團隊把宿舍搬到鄉衛生院大院里,一住就是一年。

  麥蓋提縣第四中學,校舍嶄新,書聲琅琅。副校長龍超和教研員趙錦紅正和老師們一起,開展集體教研活動,通過“說課”和“磨課”的方式,拿出最優教學方案。

  …………

  他們,是活躍在喀什地區的一支特殊的人才隊伍。

  他們,來自不同地區,服務於不同領域,卻有著共同的名字——山東援疆幹部人才。

  2020年春天,山東省第十批援疆團隊接過對口支援喀什的接力棒。2年多來,山東援疆以“立體式組團”人才援疆模式,組團選派各領域專業人才,注重提升當地造血能力,為喀什地區培育一支“永不帶走的人才隊伍”。

  從帕米爾高原到塔克拉瑪幹沙漠,從葉爾羌河畔到天山南脈,2000多名山東援疆幹部人才,在南疆大地揮灑汗水,用知識和智慧播撒下人才振興“火種”。

  需要什麼選派什麼——

  用“山東所能”服務“喀什所需”

  喀什地區疏勒縣是傳統蔬菜種植大縣,過去技術人才缺乏,產業發展模式較為粗放,蔬菜產業生產效益不高。

  2020年初,山東省援疆指揮部精准選派120名農業、水利方面專業技術人員支援受援地鄉村建設。當年6月,韓秋亮踏上疏勒的土地。

  “來到疏勒,找我們咨詢農作物問題的電話就沒斷過。”韓秋亮回憶,當時,村民的種植技術和管理水平普遍落後。他很快找到努力的方向,就是“要把山東最好的種植技術留下來,把山東最好的管理經驗推廣出去,堅決不讓村民端著金飯碗討飯吃”。

  破解病蟲害難題、解決大棚蓄熱平衡問題……在韓秋亮等一大批“土專家”和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專家帶領下,疏勒縣蔬菜產業飛速發展,蔬菜種植面積擴大到80萬畝,蔬菜產業生產方式更高效、更綠色。

  產業發展,離不開龍頭帶動。山東援疆積極對接水發農業集團、壽光蔬菜產業集團,建設的南疆現代蔬菜產業示範基地,已成為擁有7萬平方米荷蘭溫室、1000座日光溫室、6748平方米育苗中心的產業“巨無霸”,解決就業3000餘人。

  “人才短缺,是邊疆地區發展第一痛點,援疆要援到根子上,援到關鍵處。”山東省援疆工作指揮部黨委書記、總指揮張成偉指出,山東人才援疆不搞人海戰術,而是發揮山東優勢,根據受援地所需,精准對接、無縫銜接,聚焦重點領域,構建富有山東特色、滿足受援地需求的人才援疆模式。

  山東援疆本著“需要什麼選派什麼”原則,針對喀什地區教育文化領域、醫療衛生等重點領域緊缺專業技術人員的現狀,採取組織選派、購買服務、合作共建等多種形式,精准選派柔性人才1332人次,有效彌補了68個受援單位、26個不同行業部門專業技術人才緊缺的短板。

  同時,充分發揮援疆幹部人才“一個帶一群、一個幫一片”的作用,帶動培訓培養當地幹部人才1萬餘人次,攻克解決了一大批發展難題,實現“頭雁領航、雁陣齊飛”,為穩疆興疆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組團選派“抱團”發展——

  讓幹部人才“把團隊搬到新疆”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4月5日,英吉沙國學書院大講堂里,傳來琅琅讀書聲。

  國學講堂里,來自山東濟寧市博物館的宣講老師通過課件展示和現場導讀為學生傳授以《石說魯禮》《青銅食器》等為內容的國學知識。在優美的中國風背景音樂下,學生聚精會神聽講,共享國學盛宴。

  “書院由國學講堂、手工坊、博藝軒、茶藝軒、精武學堂和射圃等八部分組成,是南疆地區建設最早、面積最大、功能最為齊全的國學書院。”來自山東儒源集團的英吉沙國學書院負責人賈亞衡帶著記者參觀這座占地3600平方米的建築。

  他向記者介紹,目前有13位來自山東的國學教師在書院講學,推動國學書院研發了15類課題、117項自助式單課,讓優秀傳統文化互動體驗課程走進當地幹部群眾心里。

  “不僅僅是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在教育、醫療、產業等人才援疆的各個領域,都堅持組團選派原則,實施中組部計劃內幹部+柔性人才的‘1+X’組團模式,由1名中組部計劃內幹部帶領若干個同領域柔性人才,實施‘抱團式’支援,實現‘抱團’發展。”山東省援疆工作指揮部黨委副書記鄧澤宇介紹。

  在教育領域,山東援疆創新“主學科+輔助專業”組團模式,選優配齊各學科教師實行學科組團,選調專職教研人員與援疆教師組成“魯喀教研聯盟”,幫助受援地整體提升教學質量水平;打破原有管理體制機制,選配援疆校長、副校長、教研組長參與教學管理全過程,實現管理組團。創新實施“一市包一校”,由山東15個地級市派出15支教師團隊,對口支援喀什地區15所學校。

  在職業技能培養方面,山東援疆注重傳承魯班精神,組建魯喀“工匠聯盟”,選派107名“雙師”型職技教師支援喀什9所職業和技工學校,旨在為受援地培養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在“全國機械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優秀教師”“山東省首席技師”孫學武帶領下,一個20人組成的職技教師團隊來到喀什技師學院,在言傳身教中傳承嫻熟技藝。在全國鄉村振興職業技能大賽中,得到孫學武精心指導的田雨桐榮獲全國個人第七名的好成績。

  與此同時,山東還推動“組團式”人才援疆向科技、農業、文化、園區管理等多領域拓展,向人才合作傾斜,推動建成喀什地區齊魯工業設計研究院、喀什大學國學院和交通產業學院,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喀什分院,並將推動建設鄉村振興學院、喀什大學高等職業學院,讓幹部人才真正“把團隊搬到新疆”,為推動喀什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開枝散葉久久為功——

  留下一支“帶不走的工作隊”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出自《荀子·勸學》的名句,在山東推進智力援疆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趙老師教得非常仔細,跟班學習一年比過去三年的收獲都大。”說起跟著“師傅”學習的感受,麥蓋提縣人民醫院醫生阿米娜木·克熱木感慨頗多。

  阿米娜木·克熱木口中的“趙老師”,是山東援疆醫生趙一諾。她的到來,不僅幫助麥蓋提縣人民醫院病理專業實現了“零”的突破,更通過“以師帶徒”方式培養了一批病理專業人員,為當地留下了珍貴的人才“火種”。

  同樣的變化,也發生在疏勒縣人民醫院。在山東援疆幹部人才、疏勒縣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高勇帶領下,疏勒縣人民醫院建成獨立的消化內科專業。如今,他的“徒弟”李秀娟的診療技術日益提升,並已熟練掌握了胃腸鏡手術操作技能。

  2021年,疏勒縣人民醫院共完成胃腸鏡檢查和治療3000多人次,技術水平位居喀什地區前列,胃腸鏡手術轉診率由之前的90%以上降低到現在的不足3%,實現了“大病不出縣”的目標。

  人才援疆中,“青藍工程”全面實施,充分發揮援疆人才的專業優勢和傳幫帶作用,採取“一對一”“一對多”等形式與當地幹部人才結成“師徒”對子4842對,為受援地培養一批“好苗子”,留下一支有擔當、能戰鬥、帶不走的人才隊伍。

  人才培養中,“魯疆石榴籽”志願服務活動有序開展,每名援疆幹部人才深入邊遠農村送醫送藥、送教送法、送計送策,與當地人民群眾面對面交流、心貼心溝通、手拉手幫扶,匯聚起鞏固民族團結的強大正能量。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