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分析:中法貿易存在結構性不平衡 短期難逆轉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4-26 17:41:09  


  中評社北京4月26日電/此間專家分析,雖然近年來中國已超過德國成為法國第一大貿易逆差國,但中法貿易存在結構性不平衡,短期內中法貿易不平衡的格局不會得到逆轉。

  據法國海關2012年進出口年報,法國對中國(含香港)的貿易赤字高達265億歐元。其中,法國對華的出口額為150億歐元,從中國進口415億歐元的產品。

  新華社分析報道,中國商務部調查顯示,中國對法國出口的優勢產品為服裝、傢具、燈具、鞋類產品等。近年,電氣產品、機械設備、光學、醫療設備佔法國市場份額穩步提升。法國出口中國則以航空航天產品及零件、機械設備、電氣產品穩居前三。其中,電氣產品大幅下滑。同時,葡萄酒、藥品、香水及化粧品佔對華出口比重攀升。

  過去3年,法國對中國的出口保持兩位數的增長勢頭,而中國對法國的出口放緩,2012年甚至出現同比下降。

  歐洲央行國際關係部的法國研究員羅哲文認為,造成這一現象一方面是由於歐洲經濟危機、失業率高,導致法國老百姓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另一方面是中國中產階級的崛起提升了中國整體的消費能力,並不意味著雙方貿易平衡朝良性方向發展。鉅額的貿易赤字後是結構性逆差。

  “包括法國在內,歐盟大部分國家的強項是服務業,這部分對中國是順差。但製造業在其國民經濟中比重縮水是導致貿易失衡的一個因素,”商務部國際經濟貿易合作研究所歐洲研究部副主任姚鈴指出,另外要看到“中國製造”的升級,優勢不再是最初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是中高端產品,如機電產品、半導體、集成電路,即便是輕工類產品的生產工藝也有更高的技術附加值。

  羅哲文說,德國是歐元區唯一一個實現對華貿易盈餘的國家,它趕上了中國產業結構優化的快車,向中國大量出口經濟升級所需要的機械設備。相比之下,法國產品總體而言缺乏足夠的國際競爭力。

  他分析法國的困境來自於本土的“去工業化”。據法國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字,法國工業部門自1980年以來流失了200萬個就業崗位,相當於當時整個工業領域勞動力的40%。

  羅哲文說,要解決對華貿易逆差的根本是法國產品提高自身競爭力。一方面是從生產成本著手,一方面是提高產品品質。前者受最低工資這個勞動力成本限制,後者需要更高的創新能力,這預示著貿易平衡的道路還很長。

  他認為,法國更傾向於吸引更多中國企業到當地投資、生產,這會帶來新的就業機會和稅收的增加。

  姚鈴指出,如果能放鬆對高科技出口的限制,也將進一步改善中國與法國以及其它歐盟成員國的貿易失衡問題。“歐盟對華的武器禁售表面上是限制軍工出口,事實上很多技術既是軍用的也是民用的,最終限制的是高科技的出口。”

  商務部在一份給新華社記者的書面答覆中表示,中方不尋求長期貿易順差,希望在不斷發展中實現相對平衡,建議法方積極採取措施,推動歐盟取消對華高技術出口管制,並支持企業開拓中國市場。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