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鄧孔昭(中評社 海涵攝) |
中評社哈爾濱7月23日電(實習記者 海涵)“鄭成功收復台灣”在中國大陸可謂是家喻戶曉的說法,同時也是大陸歷史教材裡的專有名詞。在台灣,“鄭成功收復台灣”這一說法也曾是婦孺皆知的,然而在島內“台獨”分子扭曲的渲染之下,特別是經過李登輝、陳水扁統治時期“去中國化”政策的影響之後,這一說法遭到了一部分島內人士的質疑。如何有理有據地回應這種“荒謬的質疑”呢?知名台灣史專家、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鄧孔昭在近日舉辦的“台胞學子2017台灣史暑期研習營”的一場講座中就“鄭成功收復台灣”這一說法的合理性給出了證據確鑿的三點原因。
鄧孔昭首先講到,“收復台灣"是鄭成功自己當時就反覆強調的說法。他特別援引了史料來加以證明,鄭成功在寫給台灣長官揆一的信中曾說到,“我來此地,不是要來用不公正的態度奪取什麼,只是要來收回屬於家父,因而現在屬於我的這塊土地;這塊土地只是給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借用的,從未給過公司所有權。這件事,現在無論如何都必須被承認。”此外,鄧孔昭還呈現了鄭成功親作的《複台》一詩——“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複先基。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高”。通過上述各種資料的展現,鄧孔昭認為,鄭成功在進軍台灣時,確實是把台灣作為“故土”來收復的。
鄭成功對台灣的“理直氣壯”亦是有理有據,鄧孔昭在接下來的講述中分析了鄭成功之所以認定台灣是“故土”的原因。鄧孔昭表示,鄭成功如此認定的第一個原因是台灣是他父親鄭芝龍的產業,其父只是把這個地方借給荷蘭東印度公司使用,但從來沒有把所有權交給荷蘭東印度公司;第二個原因則是台灣一向是屬於中國的。鄧孔昭說,因為澎湖鄰近廈門、金門島嶼因而歸中國所屬。大員位於澎湖附近,此地也應由中國政府管轄,居住在台灣島上的居民都是中國人,他們自古以來占有並耕種這一土地。他講到,鄭成功從中國人最早從事開發經營、實際占有的角度說明台灣的歸屬並進而說明他收復台灣的正當性,相對於荷蘭人、日本人、西班牙人對台灣的侵占、覬覦來說,當然是理直氣壯的。鄧孔昭特別指出,鄭成功收復台灣時得到了居住在島上的數萬漢族民眾的熱情支持.。他舉例說,鄭軍當初在禾寮港登陸時,隨即有幾千中國人出來迎接他們,用貨車和其他工具幫助他們登陸;而鄭軍對普羅文查和熱蘭遮的分割包圍,也“由於得到中國居民中25000名壯丁的幫助,在3、4小時內就完成了。鄧孔昭最後總結到,這些居住在台灣島上的中國人對鄭成功軍事行動的支持,正是鄭成功是“收復”台灣的一種符合歷史實際的解釋。
其次,鄧孔昭認為,鄭成功“收復”台灣也是日本殖民統治下愛國史學家和民族志士時常採用的說法。他介紹到,有清一朝,鄭成功雖在台灣得到民眾的憧憬和懷念,但在主流話語中卻很難得到合理的評價。“事情的轉機始於辛亥革命之後,”鄧孔昭說到,在辛亥革命思潮的影響下,生活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台灣史學家連橫對推動鄭成功的研究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作為最早開始研究鄭成功的史學家,同時也是最早高度評價鄭成功收復台灣、開發台灣的史學家,連橫在《台灣通史》卷一“開辟紀”中,較為詳細地記載了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的過程,並且說,荷蘭人“率殘兵千人而去,而台灣複為中國有矣。荷蘭據有台灣凡三十八年,而為成功所逐,於是鄭成功之威名震乎寰宇”。鄧孔昭除了大量展現連橫史書中“台灣複為中國有矣”、“台灣複始為我族有也”“故土歸疆域”等種種說法之外,還引用了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台灣民族運動的主要領導者林獻堂的觀點。鄧孔昭提到,林獻堂的《灌園先生日記》中有記載:1930年11月3日,林獻堂到台南安平參觀;車到安平,先觀荷蘭人所築之熱蘭遮古城;次登炮台,遙望鹿耳門,想鄭氏雄師由此而進,奪回我漢民族所開辟之疆土,何其壯也,使人無限感慨。鄧孔昭表示,林獻堂稱鄭成功“奪回我漢民族所開辟之疆土”可見他也是使用鄭成功“收復”台灣這說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