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人民銳評:解決住房問題,香港不能再等了!
http://www.CRNTT.com   2019-09-14 10:42:32


  中評社香港9月14日電/變得日趨嚴重。公屋申請平均輪候時間已跌宕至5.4年,有10萬人住在“棺材房”和“㓥房”。這樣的局面,與國際知名大都市格格不入,更與太平山上的豪宅形成鮮明對比。香港人看重人權。但在一般人看來,有房住,有衣穿,有飯吃,正是最基本的人權,是最基本的尊嚴。香港絕沒有理由,一面穿著“全球最有競爭力經濟體”等光鮮靚麗的外衣,一面卻在住房上露出極為難堪的里子。

  香港住房問題的核心癥結在於土地,增加土地供應已經刻不容緩。香港不是沒有土地,但政府手里地太少。根據去年底的《長遠房屋策略》,未來10年,香港公私營房屋新供應比例定為7:3,但事實上,政府能覓得的土地,仍不足以支撐這一目標。民建聯的建議,無疑為特區政府提出了一條解難題的思路。

  要援引《收回土地條例》,意味著自有財產與公共利益之間的一次利益平衡。這些土地,主要指囤積於地產商手中長期不開發的土地。由於《基本法》第6條與第105條對私有財產權的保護,外加援引條例或遭曠日持久的司法覆核,特區政府對於是否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有過遲疑。然而,諸路不通後,收回土地是可行之道。根據基本法105條,征用土地的補償“相當於該財產當時的實際價值”,收回是有償的。為公共利益計,為解決民生計,地產商是時候釋放最大善意,而不應只打自己算盤、囤地居奇、賺盡最後一個銅板。什麼才是對香港未來負責?什麼才是對年輕人“網開一面”?這才是。

  這也是調整短期利益與長遠利益的一次契機。香港社會被金融地產互相纏繞的發展邏輯捆綁已久,但這一發展模式,既不是永動機,更潛藏著不少危機。我們很能理解,一些香港市民擔心,供地增加,或導致資產短期無法快速升值,也理解地產商在商言商。但這恰恰是一次眼前利益與長期利益的重新審視,是個人利益與社會發展利益的再權衡。一旦香港社會打上死結、失去競爭力,所有人的房產都會不斷貶值;只要東方明珠持續保持競爭力,那麼受益者,一定是香港企業與市民。

  今天,我們必須全面考慮香港的競爭力。人們一貫認為,自由才是香港的核心競爭力,事實上,民生也是競爭力。保障民生,讓社會更加公平,也是積蓄的發展動力。香港歷來奉行自由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模式,在改善民生方面,一直秉承“積極不干預”理念,但這一思路已成歷史教訓。香港不僅要“有效市場”,更需要“有為政府”。三個月來,“反修例”之所以將許多原本不關心政治的年輕人捲入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他們對未來的無力感,而住房,正是重要根源。對於這一影響香港社會發展的深層次問題,需要特區政府有預見力、決斷力、執行力,更需要香港全社會凝聚共識。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