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中國物流機器人在日本“上崗”
http://www.CRNTT.com   2024-02-29 19:21:42


  中評社香港2月29日電/日經新聞網報導,研發和銷售“物流機器人”的中國初創企業正在擴大日本業務。由於日本的勞動規定自2024年發生變更,物流行業正面臨被迫提高業務效率的“2024年問題”。中國企業的另一個目的是,在面臨諸多課題的日本磨練技術,並將其反向運用到需求有望擴大的中國市場。

  新興企業炬星科技(Syrius Robotics,深圳市)開發了分揀輔助機器人,可以指示作業人員從倉庫的某個貨架上取出商品,然後自動搬運貨物發送。炬星科技計劃兩年後將日本市場的年度出貨量提高到3000台,相當於目前的10倍。

  炬星科技的首席執行官(CEO)蔣超曾在谷歌和英偉達工作過,於2018年創立。

  炬星機器人的優勢是可以應用於通道寬度不足1米的倉庫。機器人主要的作用是輔助作業人員,因此可以直接使用現有倉庫。2023年夏季,在四國地區處理日用雜貨的物流設施引進了60台炬星機器人。據稱,員工人數從90人減少到了40人。

  蔣超自信地表示,這證明了我們的機器人也能應用於狹小的場地。炬星科技今後將把1000坪(約3300平方米)左右的中小倉庫作為主要客戶。

  在日本物流行業,電商巨頭的大型倉庫在引進機器人方面走在了前面。ASKUL(愛速客樂)使用了搬運設備企業村田機械、初創企業Mujin、Rengo等公司的機器人。美國亞馬遜則使用了自己公司開發的機器人。

  自4月起,日本將對卡車司機的加班上限時間設置為每年960小時。物流行業正面臨司機不能長時間工作、貨物無法及時搬運的“2024年問題”。中小企業的人手不足現象尤為嚴重。如果能通過倉庫機器人來減少人力和降低成本,就可以利用空餘出來的人力和資金來增加司機人手。

  作為工業機器人大國,中國的企業已經看到了商機。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引進的工業機器人達到約55萬台,中國的安裝量佔其中的52%。中國在機器人的多樣性以及量產降本方面擁有優勢。

  在物流機器人領域,北京極智嘉科技(Geek+)和靈動科技(Forward X)是大型企業。企查查的數據顯示,極智嘉的市場估值超過20億美元。包括初創企業在內,多種企業百花齊放。

  中國企業還出現了探索在日本進行本地生產的動向。浙江立鏢機器人有限公司(LIBIAO ROBOTICS)主要生產在倉庫內分揀商品的機器人,據介紹,立鏢已經以設立工廠為目標參觀了候選地,正在加緊建立可迅速應對日本需求增加的體制。

  立鏢由以前開發紡織機械的首席執行官夏慧玲於2016年創立。該公司的產品結合使用多台自動行走的小型機器人。機器人可將卡車運來的貨物放到托盤上搬運,並投放到指定的貨架上。

  分揀作業的自動化一般採用結合使用多個傳送帶的方式,但這種方式的難點在於部分設備出現故障時,整條揀貨線都會受到影響。使用多台機器人的立鏢系統,可在部分機器人發生故障時防止作業停滯。

  在中國,立鏢的機器人已經得到京東集團(JD.com)等公司的採用。在日本,優衣庫及化粧品企業奧蜜思(ORBIS)等的相關倉庫裡有4500多台立鏢機器人在工作。夏慧玲幹勁十足地表示,計劃向食品和製藥等更多行業推廣機器人。立鏢將提供只在旺季增加引進數量等多種合同方案,以開拓更多客戶。

  物流設施因處理的商品不同,需求也多種多樣。中國的初創企業也有廣闊的發揮空間。

  海柔創新科技(HAI ROBOTICS)主要生產專門用來搬運箱子的無人搬運車。最近3年已累計向日本出貨165台。基本確立了穩定的供應,自2024年起計劃對日本年度出貨量提高到300台。

  2023年9月,上海快倉智慧科技(Quicktron)首次將使用自動行走機器人的系統推廣到了日本。該系統結合使用了在倉庫內水平移動和垂直移動的機器人,可把商品搬運到收納架上。快倉智慧科技日本法人的社長蔡行順表示,在日本市場能成功的話,就能將經驗應用到其他國家。

  進駐日本的中國企業未來的目標是本國市場的廣大前景。目的是通過在日本推廣機器人來積累經驗,提高運行精準度等,以反向運用到中國市場。

  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中國總人口為14億967萬人,比2022年末減少208萬人,已連續兩年下降。預計自2040年前後起,勞動年齡(15~59歲)人口將每年減少1000萬人以上。

  在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2022年私營企業的平均年薪為10.4萬左右,雖然低於已開發國家,但由於勞動力減少,工資面臨上漲壓力。日本的少子老齡化現象十分嚴重,日本業務的成敗將成為企業在競爭對手眾多的市場上取得最後勝利的試金石。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