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別讓“天價魚”毀了一個地方旅遊品牌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2-17 10:50:54


  中評社北京2月17日電/當地要挽回被“天價魚”重創的聲譽,個案公平執法固然重要,更關鍵的,是把商品服務品質作為旅遊生態培育的一部分。

  哈爾濱“天價魚”事件仍在發酵:在15日晚哈爾濱松北區專項調查小組通報初步調查情況,稱涉事飯店明碼標價不違規後,當事消費者現身指出菜單簽字造假,還稱當地旅行社想和他簽和解協議,代飯店賠償;該飯店還被其他遊客爆出1份魚頭8000元;新京報更曝出,其工商登記名稱中不含其標榜的“野生”二字,餐飲服務許可證也已到期,有導游自曝為該飯店帶人能拿60%提成。

  輿論仍擾攘,爭執在繼續,隨著幾方隔空“對質”、媒體介入,原本存疑的“宰客”指證被坐實的可能性在增加:儘管最終結論還須通過更充分調查才能得出,但涉事飯店所售鰉魚並非純野生(野生鰉魚是國際瀕危保護動物,限量捕撈)、導游和司機引導消費背後被指有提成、飯店網上口碑差等碎片化信息,似乎已順著公眾經驗化判斷的脈絡給出了“真相”。

  基於此,當地有關方面顯然須深挖疑點,依靠視頻監控和多方證詞等去還原真相,比如店家有無在斤兩上做手腳,要調集所有監控視頻,而不是只看一方出示的小票;判斷其有無價格欺詐,也不能只看“明碼標價”,還要看野生是否名副其實等。

  無論如何,這起“天價魚”事件的影響已頗為惡劣:就跟大蝦38元按只算一樣,398元一斤魚的“天價”,讓很多網民在“吃不起”中本能地生出“宰客想象”,還催生出“那地兒就愛坑人”的感性解讀;而當地倉促發布的調查結果,也被認為有護犢之嫌,這更加劇了當地官方打底的信譽危機。可以說,一只“天價魚”,毀了當地多少旅遊形象宣傳和善治形象營造。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