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3月22日電/近日,《羊城晚報》先後推出《董橋掉書袋如高級“知音體”》、《木心,被高估的文學大師?》等專訪文章,對董橋、木心等港台“文學大師”的創作提出批評,引發網友熱議。
港台作家被高估的情況,由來已久,有的人連起碼的文從字順尚且做不到,卻被冠以高帽;有的古文基礎較差,常常錯得離奇,卻成了“國學大師”;有的人尚不能超越非黑即白的線性思維,完全無視人類過去百餘年理性僭妄所帶來的苦難,卻被當成思想巨匠……
不否認,港台文學確有一些好的營養,改革開放初期,曾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在繼承傳統和學習世界方面,港台作家們有更多的積累和心得。
然而,在市場化的衝擊下,港台文學並沒有拿出好的應對之策,導致嚴肅文學創作日漸凋零,雖然與外部更早接軌,但始終是邊緣市場,為了生存,作家們很難站到更高的角度,以更宏闊的胸懷去創作,他們要麼放棄堅持,向地域特色獻媚,要麼選擇留守,最終被外部的喧囂所淹沒。
應正視這樣的事實:許多成功的港台作家只是市場成功,而非作品成功,他們並沒對人類文明做出重大貢獻,遠不夠大師的資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