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張家界廬山等或被遺產除名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3-09 08:27:48  


 
  這不免令中國的不少遺產地心驚膽戰,因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多次警告我們的遺產地管理機構。2007年,包括故宮、天壇、頤和園、麗江古城、布達拉宮在內的多項世界遺產被黃牌警告。雖然其中一些是由於我國的文物保護和修復理念沒有被西方主流學界認知而造成的誤讀,但主要原因還在於不良的管理、無序的旅遊開發等對遺產本體及其周邊環境造成的破壞。

  遺產除名,從最高層級的世界遺產開始,不等於就停止於世界遺產,對國內其他相關的文物保護單位,或是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來說,也是一個督促和警示。在享有一個名號所帶來的利益和榮譽的同時,也必須用實際措施捍衛這個名號的價值。但有一些地方的遺產單位,只看到了榮譽帶來的經濟價值,以“建設”和“開發”這樣的詞語為工作的主導思想,偏離了設立遺產名單的初衷。有些城市,本有非常好的古跡遺址資源,卻要大動干戈,拆舊改新,說輕了是讓納稅人花了冤枉錢,說重了是挖了歷史的根基。

  在一些政府官員利用遺產大做畸形文章的同時,公眾普遍對遺產的低認知、低認同也令人深感憂慮。在去年“世界遺產公約”誕生40周年的系列紀念活動中,“公眾參與”是出現頻率最高的詞語之一。通過世界遺產數十年的發展,人們已經充分意識到,普通民眾的認知、理解、支持和參與,是遺產保護最重要的力量之一。遺產歸根結底,不是政府的遺產,也不是專家學者的遺產,而是民眾的遺產。令人遺憾的是,無論是在國家文物局每年進行的調查中,還是媒體不斷曝光的新聞中,我國的普通民眾對文化遺產的認識和保護意識都亟待提升。前幾日,微博上有網友曝光,一名自稱為“梁齊齊”的遊客,在故宮太和殿廣場的銅缸上刻下“到此一游”的文字,引發了人們的憤慨。

  這個事件又一次告誡我們,文化遺產,本質上是人的遺產。實際上,無論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是國家文物局,所採取的黃牌和除名機制,在根本上也是希望杜絕人為層面對遺產的破壞。從這一點上說,世界遺產存在的意義就更為深遠,因為它是一種歷史道德的塑造,也是一種對人的行為的理性約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