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書畫作品好壞潤格說了算? 害畫家也害藏家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1-28 07:33:10  


 
  大多數當代書畫名家的潤格在藝術品收藏界流傳著很多版本,如某美術家協會官員的潤格在不同渠道就差了幾萬之多。炒作價格成風,也導致一些功夫相對深厚、素質較高的書畫家,因其不善於包裝自己而被市場低估,而一些藝術造詣較低,又善於炒作營銷的書畫家,市場價位卻超出其本身的藝術價值,攪亂了書畫市場的價值標準。

  眼下很多媒體煞有介事地制定“畫家潤格一覽表”“藝術家權力榜”等,細分為藝術家自報價、市場價、拍賣價,並給出看漲、持平和看跌的建議,將藝術作品的平尺單價廣泛宣傳。書畫作品的價格和尺幅大小與該作品的真偽、精粗並無直接關係,魚龍混雜的交易數據匯總到一起讓人摸不著頭腦。

  專家把脈

  急需建立定價機制

  書畫作品是否不應該按平尺銷售?彭德的看法比較理性:“書畫作品只要進入市場就變成了商品。商品是和金錢聯繫在一起的,它同藝術承載的思想和道德不是一回事。商品的定價有它自身的規律,關鍵不在於書畫能不能按尺寸定價,而是在於誰去定價、如何定價,定價的機制是否經得起推敲。如果經不起推敲,就只會蛻變為商業伎倆。”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研究員馬健則認為,在市場語境中,炒作潤格有其合理的一面。“炒作無可厚非,並不會讓藏界的行家和藝術界同行高看一眼,況且炒作也需要付出代價。書畫的價格並不是由某一方定出來的,無論畫家、畫廊、藏家或者炒家都很難單方面地為藝術品定價。只有書畫得到市場認可,經過買家和賣家的討價還價,順利成交,我們才能視為真實的售價。標價不是售價,你想標多高都成。”馬健說。

  馬健所說的“代價”是畫家對自己人格和藝術的戕害。伎倆低級的炒作和毫無道理可言的攀比,讓不斷翻新的潤格記錄著中國藝術市場的亂局與曲折發展,同時也丈量著當今藝術家的信譽和人格。“現在的畫家坐在一起聊,基本不談藝術,談的都是某某畫家的潤格又漲了多少,誰的畫在哪裡拍出了多少錢,誰在哪裡辦了個展覽,賣了多少畫。”賈廷峰說,一些畫家如果發現有同行的潤格漲了,自己就馬上漲。“有畫家一年漲價很多次,今天兩萬,明天三萬,後天五萬,根本沒有藝術道德。”

  近年來,作為商品的美術作品由誰定價的討論莫衷一是,和被權力尋租相比,由市場決定價格還是目前的最優途徑。規範市場秩序,提倡人品藝品,提高普通觀眾、收藏者的辨識能力是當前可行也最亟需採取的辦法。而在畫廊、收藏家、拍賣行、藝術媒體、批評家的共同作用面前,賈廷峰的建議更適合普通收藏者:“市場上假畫、行畫太多了,藏家要擦亮自己的眼睛,多學習,多判斷,就可以享受到其中的樂趣。衝著熱愛去收藏比衝著投資收藏,風險要小很多。”
 
  (文章來源: 西安晚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