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2012文化圈:莫言經冰火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1-11 00:28:28  


 
  再次出現在眾人面前時,則是12月初莫言去瑞典領獎。德國《世界報》用“鮮花”和“臟水”形容莫言的處境。當中國籍的作家第一次站在瑞典文學院的演講台上,他演講的題目是“講故事的人”,這也是獲獎作家最重要的演說,因為領獎時,莫言的演說只有幾分鐘而已。一開始,莫言飽含深情地懷念母親,“我站在大地上訴說,就是對母親的訴說。”之後,莫言從小時候和母親揀麥穗被打的故事一直講到破廟壓死七個泥瓦匠,個體記憶喚起時代變化中的公眾記憶,為何只講故事,言外之意或許正如莫言演講前在新聞發布會上透露的,他是用故事來表達對人生社會的種種看法,“因為故事有很大的想象空間,讀者可以在故事中看到自己。”

  “他的人物生氣勃勃,甚至採取最不道德的方式和步驟來實現自己的生活目標,炸毀那些命運和政治把他們禁錮起來的牢籠”,莫言上台領獎前,瑞典學院院士維斯特拜裡耶發表致辭,最後,他用中文說:“莫言,請上前來!”莫言領獎的時候說:“我是一個來自中國山東高密東北鄉的農民的兒子,能在這樣一個殿堂中領取這樣一個巨大的獎項,很像一個童話,但它毫無疑問是一個事實。”有意思的是,去瑞典的各路記者此時再次奔赴高密,那裡已不再如兩個月前那麼熱鬧,莫言的哥哥和父親早早睡下,鄉村裡不再有慶祝的儀式,因為頒獎時已是北京時間的凌晨。

  回國之後的莫言,再次消失於大眾的關注之中,但願一切都像莫言所希望的那樣,得獎這事盡快過去,趕緊忘了它。回讀莫言,與去瑞典時大批量的翻譯團隊和火熱關注度相比,莫言舊文裡一絲“冰冷”的回憶發人深省:1976年,莫言背上行囊離開高密去參軍,那是少年輟學的他唯一改變命運的機會。可因為家庭成分的緣故,他本沒有資格去爭取連“貧農”子弟都很難得到的參軍名額,所以,當他遠赴他鄉踏上參軍之路的那一天,他背負的是鄉人怨恨而冰冷的目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