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余秋雨談元雜劇:衰落也英雄
http://www.CRNTT.com   2013-01-02 11:07:07


  中評社香港1月2日電/中國文脈,就是指中國文學幾千年發展中最高等級的生命潛流和審美潛流。這本書以中國文字起源為引,從《詩經》講起,到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及楚辭,再到秦漢時期的大一統與書同文對文學的影響,漢賦及“無韵離騷”《史記》,魏晉時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賢”等文人雅士的詩作文采,再到唐宋詩詞,元曲及明清小說,一氣呵成,使歷史與現實相溝通,文理與形象相交融,為廣大讀者解讀了中國文化的演化過程。
 
  元代的詩歌、散文,確實不值一提。但是,中國文脈在元代卻突然超常發達。那就是,中華文明幾千年的一個重大缺漏,在這個不到百年的短暫朝代獲得了完滿彌補。這個被彌補的重大缺漏,就是戲劇。不管是古希臘悲劇還是古印度梵劇,都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已經充分成熟。而中國,不僅孔子沒看到過戲劇,連屈原、司馬遷、曹操、李白、杜甫、蘇東坡都沒有看到過,這實在有點說不過去了。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情況,而元代又為什麼會改變,這是很複雜的課題,我在《中國戲劇史》一書中有系統探討。有趣的是,既然中國錯過了兩千多年,照理追趕起來會非常困難,豈料,不知從哪裡冒出來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紀君祥等一大批文化天才合力創作的元雜劇。結果,正如後來王國維先生所說,中國可以立即在戲劇上與其他文明並肩而“毫無愧色”。
 
  此時的中國文脈,在《竇娥冤》,在《望江亭》,在《救風塵》,在《西廂記》,在《趙氏孤兒》,在《漢宮秋》……
 
  在這裡,我和王國維先生一樣,並不是從表演、唱腔著眼,而只是從文學上評價元雜劇。那些形象,那些故事,那些衝突,那些語言以及它們的有機組合,在中國文學史和藝術史上幾乎是空前的。
 
  是不是絕後呢?還不好說。但是如果與明代的傳奇———昆曲相比,昆曲雖然也出現了湯顯祖這樣的作家,寫出了《牡丹亭》這樣的作品,但放在元雜劇面前,卻會在整體張力上略遜一籌。多數昆曲作品過於冗長、穠麗、滯緩、入套,缺少元雜劇那種活潑而爽利的悲歡。比《牡丹亭》低一等級的《桃花扇》、《長生殿》又過於拘泥歷史,減損了作為一種民間藝術的生命力。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