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洋樓都是商鋪,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這裡曾是一個繁華的墟市,被稱為“新市”。居住在僑墟的雷伯說,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左右,掀起一股華僑出資回國建房的熱潮,“建洋樓用的‘紅毛泥’,都是華僑們一桶一桶從國外運回來的。”60多歲的雷伯告訴記者,“新市”以前有個碼頭,洋樓要用的一些西方建築材料,像英國的“紅毛泥”、德國的鋼鐵等都會經水路運至碼頭。由於水路交通便利,這裡逐漸發展成商業聚集的墟市。
專家建言
省政府參事、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偉宗介紹,台山僑墟與廣東其他墟市不同,有碉樓、騎樓等,都是華僑支持建設的,具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另外,僑墟設在火車站沿線及河岸碼頭旁,是對外貿易及對內貿易基地,是廣東廣府文化特有的現象。
黃偉宗說,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是嶺南文化的三大代表。在台山,墟集傳統又受華僑文化影響,在建築方面體現的就是僑墟樓。
“廣府文化、華僑文化兩者在台山結合起來,成為一種新型文化。”黃偉宗說,“廣僑文化”應加以保護,結合當地特色開發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