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0月28日電/中國青年網核心提示:一個世界級大學的校門牌坊,竟如此歷盡滄桑,飽經磨難,不由得令我們這些武大學子悲由心生,無限蒼涼。服從城市規劃全局沒錯,現在的牌坊不是文物也對,但是,為什麼就不掂量一下她已經在大家心中維繫的情結?堂堂大武漢,為什麼就容不下區區只占幾分地的一個牌坊?當代科學手段這麼發達,為何就不可以採取平移技術進行保存性搬遷?
“轟隆”一聲巨響,在六七台挖掘機的共同撞擊下,銘刻著“國立武漢大學”六個大字的校門牌坊立即橫躺地下,粉塵暴起,碎石四濺。這是10月9日下午發生在武漢一個備受公眾關注的景象。
就在剛過去的節日長假裡,聽說校門馬上要被拆除的武大師生、武漢市民紛紛擁擠到牌坊前拍照做最後的留念,連百歲的教授也艱難來到校門依依不舍作別;當牌坊倒地後,學子們一擁而上,搶撿地上的碎石留作珍藏。
負責拆除牌樓的施工單位負責人感到很不理解,“不就是一個牌坊嗎?再修一座就是了。”
在拆除者眼裡,校門牌坊不過是轟轟烈烈的城市大拆大建中一個很不起眼的鋼筋水泥體。可對於無數莘莘學子而言,校門是他們邁向人生的新起點,是他們四年大學生活的珍貴記憶,是融化在大家血液中永遠抹不去的家園情懷……
筆者一家三口都是“武大人”,對這個校門印記至深情有獨鐘是不言而喻的。相信在武大近120年歷史中的歷代學子,在“國立武漢大學”這個獨具一格的校門裡,都會深藏著自己甜蜜美好的人生記憶;對廣大武漢市民來講,“珞珈山的櫻花,武大的牌坊”同樣是他們的一種榮耀和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