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國內電影票房已達80億元,平均每天新增銀幕就有9塊。十多年電影市場的快速發展,已讓中國電影進入了不差錢也不缺觀眾的時代。“黃金時代”里,為何未能產生更多與之匹配的電影?
知名發行人安德魯.摩根在第十五屆上海電影節上感慨:中國導演不停地說好萊塢帶來的巨大挑戰,可是仔細想想,問題到底是來自好萊塢還是來自於中國電影本身?好萊塢根本不值得畏懼,它有很多爛片,遺憾的是,在過去五年中,中國電影沒有很好地積累實力,培養好的導演,製造優秀的明星,在這方面中國電影人有點懶惰。這話雖然刺耳,中國電影人倒也不妨捫心自問:有多少隨波逐流,又有多少藝術真心?
娛樂、商業、全球化,成為電影不斷衝破本土文化語境的“離心力”。儘管娛樂時代讓思考成為消費的“毒藥”,但若文化完全被娛樂取代,僅為滿足低級趣味而存在,文化便喪失了對人的震撼與撫慰,也失去了對社會精神的引領。很難想象,一個只有娛樂沒有文化的民族會有怎樣的未來。今天,越來越多的中國電影作為娛樂消費品而存在,這不該成為電影放棄文化使命的托辭。一個有著厚重文化的民族,電影院里不該僅僅剩下“爆米花+可樂”,當代社會和文化的豐富多樣,也決定了國產電影有理由多一些聚焦人性、追問價值和皈依本土文化的影片。況且,這樣的電影不僅能贏得本土觀眾的認同,又不失為在強大好萊塢面前的生存策略。
技術和商業,一定帶來文化精神的枯萎嗎?好萊塢所製造的那些文化奇觀中,炫目的科技和人性拷問都會讓我們久久難以忘懷。據此,我們是否可以期待,中國電影能多一些情懷,中國電影人能多一些風骨?中國電影業並非先天羸弱,在物質貧乏的年代,中國電影業曾排在全國工業排行榜十位以內,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今天,我們仍有理由期待,歷史出現一種奇妙的延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