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話劇不只滿足於做影視劇的剩飯剩菜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9-03 09:52:42  


  中評社香港9月3日電/《中國藝術報》報道,有一段時間,文學作品成了話劇創作的“奶娘” ,當話劇原創遭遇瓶頸時,小說成為話劇生產的動力和源泉;但隨著讀圖時代的到來,文字的想象性體驗已經無法抗衡視聽的享受,於是不知從何時起,將熱播的影視劇改編成話劇搬上舞台,成為近來話劇創作更慣常的便捷通道。 《武林外傳》《步步驚心》 《鋼的琴》 《讓子彈飛》等等影視作品在熒屏和銀幕走紅後,還來不及分析其藝術水準和改編空間就迅速“穿越”到話劇舞台上,讓改編後的話劇在未誕生前就有了天然的知名度。

  將文學和影視作品改編成話劇原本無可厚非,但改編之風大行其道,其背後折射出的是話劇創作人才的匱乏、話劇原創力不足的窘狀。中國文人素有“文以載道”的思想觀念,而戲劇作為一門相對獨立的行當,多以傳遞創作者對生命及對生活的哲學思考為主。在早期的文明戲、左翼戲劇、國防戲劇、抗戰戲劇時期,幾乎都被賦予了各個歷史階段的歷史色彩。中國話劇的民族特色,不但表現在對西方戲劇予以創造性地轉化與改造上,更重要的是中國人在寫中國人的生活和感受。曾幾何時,話劇才是中國電影的重要題材來源通道。諸如《萬水千山》 《霓虹燈下的哨兵》等等,都是由舞台上已經成名的同名話劇改編而來的影視作品。而眼下,話劇已少有被改編為影視,相反影視卻漸漸成為了話劇的新“奶娘” 。

  面對來勢汹汹的影視劇搬上舞台的改編熱潮,與其說創作團隊是在“改編及解構”那些影視作品,不如說更多的是看中了這些影視劇已形成的知名度和觀眾群。比如,電視劇《步步驚心》號稱在全國有上百萬的“粉絲” 。試想,如果其中有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的觀眾願意走進劇場,話劇《步步驚心》即可賺得盆滿鉢滿了。但話又說回來,如果創作者只是為了盈利,又何必選擇小眾的舞台劇市場呢?話劇不是影視的“剩飯剩菜” ,它需要的是一批志在做好原創舞台劇的人來強大原創肌體。因為相比影視劇的文本劇本創作,其實舞台劇劇本的創作難度更高;而與動輒十幾萬元一集的電視劇劇本相比,只有幾萬元的話劇劇本酬勞又實在少的可憐。而現在更多的情況就是,話劇編劇更願意為影視劇寫劇本,也不肯費時費力去創作一部原創話劇。改編,似乎成為話劇創作不得已的一種選擇。如此做戲,既是原創話劇無米的“缺鈣”表現,也實屬低收益的話劇市場的一種無奈。“拿”完小說“拿”影視劇,沒原創,這種搭順風車的“拿來主義”還要在中國的話劇舞台持續多久?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