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17日電/《人民日報》報道,穿越八百載風雨,重慶大足的千手觀音已“病入膏肓”。幸得雙雙妙手,方令這尊“大足石刻的精華”保有重現風華的希望。如此“化腐朽為神奇”之舉,仰仗於一個少人問津的群體——文物修復師。
可惜,妙手救得了石像,卻難以醫治這一行當後繼乏人的頑疾。一面是3000多萬件館藏文物半數“染病”的現狀,一面是全國文物修復師隊伍僅2000人的窘迫,巨大反差之下,是我們對於文物命運的擔憂,更是對於文物修復技藝如何傳承的追問。
重慶大足寶頂山大悲閣內,一尊高7.7米、寬12.5米的千手觀音石刻造像,被三層腳手架捂得嚴嚴實實,正經受著一場長達5年的“手術”。
歷經800多年風雨,這座被稱為“大足石刻的精華”,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的千手觀音已經“病入膏肓”:遠看好似穿著一件破衣服,近看身上的金箔幾乎全部起翹,有些地方脫落到露出灰白色的石身;手指傷痕累累,斷裂、風化,甚至輕輕一碰就會掉落;慈悲的臉上銅綠斑駁,仿佛掛著淚。
在第三層腳手架不到20平方米的“手術”現場,十幾名工作人員正在緊張地忙碌著。他們,就是文物修復師。修復師馮太彬的工作是加固。戴著口罩的他蹲在腳手架上,用注射器吸入15毫升液體加固劑,將針管對准風化的“手臂”注射。加固劑通過石質孔隙滲入千手觀音體內,從而對被風化的砂岩進行加固。
2008年5月,國家文物局將千手觀音的修復工程定為全國石質文物保護“一號工程”,並組織專家進行了會診。歷經近3年的前期勘察研究,結果令人憂心:石質、彩繪、金箔等34種病害侵蝕千手觀音,受害面積達200多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