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美國人為何讀懂了吳冠中?
http://www.CRNTT.com   2012-06-13 09:56:10


 
  為什麼選擇吳冠中?這裡也有講究。盧緩的解答是專業的,也是通俗的:要開展文化交流,就要拿出最好的產品,首先要讓外國觀眾看得懂,聽得懂,理解你的思想,感動你的故事,否則就會產生隔閡甚至誤會。我們選擇吳冠中就是考慮到,他的作品可以從幾個層次上來解讀,首先是中國的,其次是當代的,再次是世界的。

  吳冠中是20世紀中國藝術發展歷程中一位無法回避的標誌性人物。這不僅僅因為他跨越了藝術史的不同發展階段,經歷了中國現代藝術從現代化——革命化——現代化的轉型歷程;而且他的藝術是中國現代藝術在面臨文化衝突、價值多元、形式變革與傳承流變等眾多壓力下,尋求自我變革與整體轉型道路的縮影。

  吳冠中的藝術生涯與西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上世紀40年代末,吳冠中遠赴法國巴黎留學進修;1950年返回中國,回國前,吳冠中的作品大多是西方的裸體畫以及油畫,這在當時的中國是非常罕見的。“文革”期間,吳冠中的大量早期作品被毀,藝術創作曾一度中斷。到了70年代初,政治環境開始鬆動,吳冠中重拾畫筆,專注於探索中國傳統水墨的新變革。吳冠中的藝術建立在前輩大師如林風眠、劉海粟、潘天壽等人的語言與觀點的基礎上,更徹底地拋棄了中國畫與油畫,也更徹底地綜合了中國畫和油畫,完成了中西融合藝術道路在材料混搭、語言借鑒、方法挪用、氣質互通到最終相與為一、不分彼此的進程。

  盧緩進一步對記者強調:“吳冠中的藝術,是一百年來‘中西融合’藝術取向及其所思考的一系列藝術命題與社會命題的綜合,是對於藝術語言與文化身份、材料屬性與表現手法、形式美感與文化母題的通融與超越。他是一個時代的結束與另一個時代的開始。”

  說白了,吳冠中的畫,既抽象又具象,有自然流暢的線條也有強烈對比的色塊,構圖與油畫接近,長期受西方審美教育熏陶的老美在審美上幾乎沒有障礙。加之他的題材關乎故鄉、自然風光、鄉村建築等,寄托了人類最基本的情感,沒有意識形態上的衝突。不少美國觀眾表示看得懂,也很喜歡。如果換成中國古典繪畫,那種濃淡枯濕的線條,老美還不能領略其奧妙。盧緩還說:“西方人習慣線性思維,他們喜歡比較,那麼在吳冠中的作品前,他們將其與中國古典繪畫比較,就會有所感悟了。”

  亞洲協會美術館還有一個好傳統,就是每遇大展會有一批市民來做志願者,給觀眾做講解,館方給他們的回報就是提供與在編人員同等的培訓機會,這次吳冠中大展就吸引了許多高學歷的市民來參與,通過他們的講解,就有了親切感和感染力。

  4月20日至24日,由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藝術總監滕俊傑為團長,上海美術館執行館長李磊等組成的代表團在美國華盛頓、紐約開展了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動,訪問了華盛頓國家美術館、華盛頓國家肖像博物館、美國子午線藝術中心、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惠特尼美術館、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紐約大都會藝術中心等機構,介紹上海文化發展的情況,並探討了各種合作的可能性。另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參加《水墨革命——吳冠中的繪畫》展覽在美國亞洲協會美術館的開幕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