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解構很普遍 惡搞要有底線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5-19 10:10:43  


  中評社香港5月19日電/《中國青年報》報道,繼前陣子“杜甫很忙”之後,廣大網友再次發揮了自娛自樂的網絡吐槽精神,開始調侃包大人了。“包大人很忙”成為了最近網友熱議的熱點,各式各樣包大人的段子傳遍網絡,包大人躺著中“黑”槍了。與上一次惡搞杜甫激怒了專家一樣,這一次調侃包大人,同樣激怒了一些包公研究者。

  在我看來,不必對此大驚小怪,更沒必要將其上綱上線。一者,課本塗鴉本身就是不少人學生時代的共同愛好,只是不同時代加的“料”各有不同罷了。我小時候也喜歡在書上塗塗劃劃——當時只是加個胡子、添些麻子,不如現在中學生的創造力旺盛。二者,無論是杜甫本人,還是包公,他們本身就很有自我調侃的精神,比如杜甫回憶童年的詩句:“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複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其頑皮形象躍然紙上。

  事實上,此類惡搞行為本身就是娛樂化時代解構歷史、改寫歷史、使之呈現出當代面貌的表現之一。在我看來,這類對歷史人物外在形象的“惡搞”,實在是解構歷史的初級版本,而且也滿足了網民的某些需要。正如漫畫作者花菜公子說的:“幾年前,網友刻意拿語文和歷史課本上的人物形象做比較,發現配圖中的王羲之、蘇東坡、杜甫等人物形象,眉眼、神情和角度幾乎都是一模一樣的,多半是嚴肅的、沉重的,不同的只是帽子和服飾。”教科書中的古人形象憂國憂民、多年不變,不符合流行文化的標準,學生、網友們想要再創造“娛樂放鬆一下”也可以理解。

  現如今,各種“戲說劇”、“穿越劇”、“惡搞劇”層出不窮,各路專家、作家對於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重新解釋洋洋灑灑,各種“秘史”、“秘傳”泛濫成災。解構歷史、重話歷史的現象早已存在,且太過普遍——其中魚龍混雜、濁多於清,但也絕非一無是處;將其“一棍子打倒”的想法既不現實,也不理智。退一步說,當年魯迅先生的《故事新編》就是解構歷史後的一種個性化表達,蔡志忠的諸多漫畫亦是對歷史經典的詼諧展現——北大哲學系的楊立華教授就說過,是蔡志忠的《莊子說》引他進入哲學之門。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