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1日電/不管張藝謀多麼扭扭捏捏,廣電總局電影局都毫不含糊地將《戰爭之花》(《金陵十三釵》在國外的英譯名)推薦參加第84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角逐,而且是代表中國。
為什麼非要推薦張導的這部新作角逐奧斯卡不可呢?是因為這部影片號稱要奪得10億元的票房?還是因為它是投資6億元的大製作?還是因為它是一部能代表中國電影水平的優秀之作?抑或因為其它什麼別的原因?電影局不說我也不敢瞎七瞎八地亂猜。
首映時,有觀眾質疑,高達6億元的投入是否如外界傳言,奔著“衝奧”的目標?張藝謀解釋道:“這也不是我的所思所想,更不是我拍一部電影的目標,趕上這個點兒了,有了這個機會我一定也不排除,絕對不會說不要,永遠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果說,拍這個電影、寫這個故事,全部是對著那個事準備的,這就徹底不對了!”儘管張導做了徹底地否定,但是客觀上“衝奧”乃是這部影片的根本目標。影片告訴我們,從主題上來講,“就是美國電影學會在評判金球獎與奧斯卡時最常用的衡量標尺——救贖主題”。男主角選用的是獲過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的國際一線影星克里斯蒂安貝爾。影片中大量的英語對白,還有場景乃至情節不乏對二戰經典影片的“仿制”。我在觀看時就往往產生是在看一部美英等國二戰片的“錯覺”。一句話,外國(其實是美國)元素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