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西沙海底文物被狂盜 水下文物保護難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1-16 09:15:59  


 
  他還告訴記者,國內水下文物遺址的發現,多是由當地漁民或海洋漁業部門提供線索,考古隊員自主發現的非常少。汪洋大海中,考古隊員要找到這些遺址,無異於大海撈針,反而是長期在海上作業的漁民有可能先撈到文物。而某個水域有文物遺址的消息傳出後,盜撈者便會迅速聚集而來,以水下爆破、手工挖掘、潛水探摸等手段,對海底的文化珍寶進行盜挖與哄搶。

  水下考古異常艱難,20米深水域每日潛水不能超半小時

  文物在海底沉睡多年,打撈出水對文物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但是,我們不打撈,不法分子就會盜撈,破壞更為嚴重。”一位考古專家說,目前國內的水下文物挖掘均屬搶救性挖掘,可以說是不得已而為之。水下文物保護,尤其是原址保護,是世界性難題。受技術、資金等限制,目前國內的水下考古發掘工作多局限在近海區域。南海海域遼闊,有些文化遺址距離陸地遠,保護起來更加困難。

  因此,儘管文物出水後還將經歷在新環境中如何保存的考驗,但考古隊員們還是爭分奪秒地將它們搶救上岸。

  據專家介紹,目前國內的水下考古發掘多在近海30米等深線以上水域進行,通常十幾米到二十幾米是最普遍的作業區域。“經過訓練,可以到達100米等深線的水域,但是非常危險,而且考古人員能夠停留的時間很短,意義不大。”

  這位考古專家說,水下考古的作業內容與田野考古大致相同,但是“陸地上很容易就完成的測量、拍照、取樣等工作,到了水下,變得異常艱難。20米深的水域,每天工作時長不能超過半小時,且一天只能潛水一次。”

  此外,水下考古較為理想的工作環境是能見度十幾米的水域,但由於我國沿海有些水域污染嚴重,能見度只有1—2米,考古作業被限制在很小的範圍內,大大降低了效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