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假金縷玉衣24億 民間文物鑒定亟需管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9-11 09:24:54  


  中評社香港9月11日電/《人民日報》報道,亂象叢生,需要盡快對我國民間文物鑒定加強法律規範和監管,對鑒定專家的資質、鑒定程序、法律責任予以嚴格規範兩件造假金縷玉衣評估出24億元的天價,促成一起巨額騙貸案件的發生。日前曝光的這則新聞,稱得上“駭人聽聞”,也暴露了民間文物鑒定的亂象。一則,經濟犯罪與“文化”勾結,形式越來越複雜。這起以騙貸為標的的經濟案件騙術實在太“高”,既然黃金有價玉無價,玉的價值由專家說了算,一起好萊塢電影式的騙局便在現實中上演。

  二則,專家膽兒也忒大、心也忒黑。促成這起騙局的前提,是5位著名文物鑒定專家白紙黑字的簽字。已經出土並且“驗明正身”的金縷玉衣總共沒有幾件,也都有檔案可查。這兩件玉衣身份是否合法,稍查即知。如果不合法,知情者首先要向有關部門告知信息,然後提請論證。作為專業化和職業化程度很高的全國著名文物鑒定專家,面對這兩件所謂的金縷玉衣,隔著玻璃、不作任何技術檢查就輕作判斷,行徑頗似“老千”。“老千”是為騙錢,專家所為何哉?幾萬、幾十萬元的鑒定費?“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顯見得這老話如今已在一些人的腦海裡蕩然無存。

  可以肯定,此番“金縷玉衣”一案,對文物鑒定行業的信譽影響至深。也正因此,相關部門需要痛定思痛,徹底反思,對我國民間文物鑒定的法律規範和監管進行商討,對有關鑒定專家的資質、鑒定程序、法律責任予以嚴格規範。

  有則才有守,文物鑒定行業亟待強化規則。行規是約定俗成的職業守則,蘊含著職業道德,是一個職業成熟、完善的標誌。已故文物專家單士元就曾說過:上世紀二十年代以來,中國文物界一直有個不成文的嚴格行規,即從事研究、鑒定的文物專家不得從事收藏,以防學術失範。恪守道德成為美談,偶有“濕鞋”者也會成為反面教材。同樣,針對正在興起的民間收藏和鑒定,法律法規的空白,是失控,也是大隱患。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