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邊城老街:沈從文的精神家園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5-15 10:55:19  


 
  沈從文的精神家園

  茶峒山清水秀,自古以來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睞,沈從文的《邊城》更是讓這裡蜚聲中外。小說將茶峒優美的自然風光,古樸的風俗,淳樸的人情融為一體,凝練出湘西獨有的、詩一般美的境界。1983年,北京電影制片廠導演淩子風特來茶峒拍攝同名電影《邊城》,從此慕名而來的遊客更加眾多。2003年,經上級批准,茶峒鎮正式改名為“邊城鎮”。

  民國十年(1921年),沈從文作為湘西地方武裝中的一名文書隨軍由湘入川,曾於此小住兩日,匆匆一瞥竟使小鎮成為他心中永遠的皈依與追憶。10餘年後提筆傾吐胸中塊壘,濃濃的湘西風情躍然筆端。時局動蕩、社會黑暗,恬靜閑適的“邊城”成為沈從文夢想的精神家園,也成為廣大讀者纏綿於心的鄉土情結。

  《邊城》以20世紀30年代的茶峒古鎮為背景,以撐渡老人的外孫女翠翠與船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儺送的愛情為線索,以抒情詩般的優美筆觸,描繪了端午賽龍舟、月光下唱歌示愛等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人性的善良與心靈的純淨。游覽茶峒,小說《邊城》無疑是最好的導游,“拉拉渡”“吊腳樓”等地方景觀成為人們尋找“湘西印象”的最好去處。

  “拉拉渡”是小說中翠翠和爺爺謀生的工具。茶峒為湘、川、黔來往要道,清水江漲落無常,限於財力不能搭橋,當地人便將一根竹纜固定於河兩岸,再在渡船中竪起兩根小竹竿,各掛一個可以活動的鐵環,將鐵環穿在竹纜上,船夫只要用力拉動竹纜,渡船便慢慢地駛向對岸。如今的“拉拉渡”渡繩已經由竹纜換成了鐵繩,依舊擺渡著來往的居民和遊客。

  清水江沿岸的吊角樓依舊壯觀,穿鬥式結構、斜木柱支撐的木屋一字排開,長約600米。與以前不同的是水泥柱代替了木樁,青磚代替了板壁,但有一處木樓是特意保存的,相傳翠翠當年就是在這一木樓上看她的情人在江里捉鴨子的。照例,每年端午,三省邊界的年輕男子賽龍舟、抓鴨子,而三省邊界的女子便站在河堤上、吊腳樓上為他們加油鼓勁。激動之處,女子們早已丟掉了矜持,忘情地呼喚著心中的名字。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