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聚焦重慶衛視的“公益頻道”之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4-22 10:10:07  


  中評社香港4月22日電/《新民晚報》報道,今年3月,重慶衛視改版,樹起“主流媒體,公益頻道”的大旗,不再播出商業廣告。在政府財政補貼下,它沒有經濟壓力,弘揚主流,倡導美好。但好事並未引來圍觀,在上月收視榜單上僅排名全國第34位。對此,既要看到問題,也要熱情鼓勵。

  需要更多理解 

  在“唯收視率、唯廣告收入”盛行的電視圈內,重慶衛視的公益嘗試頗具啟示性和示範性。三年半前,在熒屏選秀的低俗風中,該衛視的《第一次心動》被廣電總局紅牌罰下。痛定思痛後,重慶衛視選擇走向公益,淨化熒屏,徹底擺脫了“收視率是萬惡之源”的苦惱。但是,收視下滑畢竟是尷尬的,“公益頻道”如果乏人問津,公益性也就難以體現。名嘴崔永元近日在微博中寫道:“如果電視就是惡俗換收視率我選擇閃開,如果電視就是打官腔和沒人看我也選擇閃開,如果電視只有這兩種選擇,我選擇離開這一行。”可見,熒屏低俗化和“沒人看”都應該避免。當地官員則認為,重慶衛視的收視暫跌是正常的波動,“隨著節目進一步辦精辦好,自然會贏得越來越多人的理解和支持。”

  具有成長空間

  記者最近看了重慶衛視一些節目,強烈感受到它對公益文化、主流文化、紅色經典文藝的追求。但不可否認的是,有些節目在藝術性、觀賞性上還欠火候。有的文藝節目演唱水平停留在業餘水準上;有些年輕歌手沒有包裝,沒有故事,舞台布景也略顯單調。《品讀》欄目出現詩朗誦《黃河》時,還是數十年前的表演形式,一人領誦,眾人齊誦,沒有調動時下已很普遍的多媒體手段來豐富畫面,嚴肅有餘活潑不夠。顯而易見的是,編導對公益文化的理解還過於狹窄,表現形式還不夠豐富多彩。即便是唱“紅歌”,也可以採用現代的聲、光、電技術。然而,這些不成熟,為它未來的成熟留出了成長空間。公益文化的天地是廣闊的,也是符合老百姓需求的,對於剛滿月不久的“公益頻道”,人們應該有點耐心,有點信心。

  改革才能成熟

  重慶衛視變成沒有廣告的“公益頻道”後,每年減收3億元。這一缺口,由政府補貼和重慶廣電集團其他11個頻道各填補一半。不“造血”,靠“輸血”,有消息說,重慶衛視因此出現裁員、工資下調。怎樣既能避免唯收視率帶來的危害,又能防止“大鍋飯”弊病重演,成了深化改革中必須解決的一道難題。辦好“公益頻道”是需要財力支持的,從目前節目不夠精致來看,可能人們對需要支持的規模和力度還顯得認識不足。另一問題是,將健康的廣告也拒之門外恐怕對自己不利,傳播主流價值與適應市場需求並行不悖是能夠做到的。適度的廣告收入能增強“公益頻道”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何樂不為?人們期盼全國第一個“公益頻道”能夠辦得紅火,為各地提供一個優秀的樣板。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