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不是所有小成本電影都在“打醬油”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4-20 09:04:25  


 
  事實上,成本投入也不完全決定影片質量與影片的上映命運,剛剛下線的《觀音山》算不上是大製作,投入不超過1200萬元,充其量算是中等成本製作,但《觀音山》舍得“吆喝”,在推廣方面僅僅是機票錢就支出了40萬元。再往前看,當年《瘋狂的石頭》也算不上大製作,但票房和影響力都相當不錯,除了影片質量有保證外,它們還贏在了宣傳推廣上。

  輿論總是喜歡略帶戲謔表情地把這些關注度不高的影片稱為“一日游”或“打醬油”電影。“一日游”相對客觀地描述了這些影片的生存現狀,但如果真說它們是來“打醬油”的,就褻瀆了這些小製作影片堅守的價值。大量小成本製作的電影裡固然摻雜了“文化政績”或“企業形象片”的雜質,但誰能否認這其中還囊括著眾多優秀的帶有文藝色彩的小眾電影呢?那些體現著純粹個人風格、不為討好市場而改變自己的電影,好似別致孤獨的靈魂,在這個俗世裡堅守著清高與自我,甚至寂寞,沒有市場並不代表它們不優秀。

  前段時間,蔣雯麗首當導演拍的《我們天上見》雖然拿獎很多,但在電影院呆了不到一周就下線了。用院線的話解釋,電影缺乏商業元素。可在蔣雯麗看來,院線並沒有給足小成本電影放映的空間。

  娛樂工業化時代,我們不可能指望這些缺乏資金背景和商業運作手段的小眾電影與商業大片相抗爭。可是,如果中國電影市場全部被商業大片壟斷,無論如何也算不上健康。至少,這個電影市場應該給觀眾一個有比例、有層次、多元化的選擇機會,當80%的人選擇看商業電影時,別忘了還有一部分觀眾會念想小眾電影。這個時候,輿論用“一日游”來概括這些小製作電影的生存現狀無可厚非,可硬要說它們是來“打醬油”的,倒顯得不厚道乃至不負責任了。與其揶揄嘲笑這些小製作成本的電影被迫影院“一日游”,倒不如俯身真誠地為其呐喊一把。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