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傳統花會傳承難 急需“新鮮血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3-28 11:58:28  


  中評社香港3月28日電/《新京報》報道,頂大貼、三叩首拜師。昨日上午,昌平區小湯山鎮窪里鄉居樓,傳統花會“開路飛叉”完成一次拜師收徒的傳承儀式。作為幡鼓齊動十三檔花會的頭一檔,安外仰山眾友同樂開路聖會的“開路飛叉”雖師徒相授多年,但昨日正式舉行拜師收徒儀式。十三檔花會代表均到場見證,不少花會會首、傳人以及專家表示,傳統花會存在傳承難的問題,急需“新鮮血液”。

  按傳統儀式行拜師大禮

  昨日上午,昌平區小湯山鎮窪里鄉居樓,傳統花會“開路飛叉”的拜師收徒儀式舉行。按照花會傳統拜師儀式,分為“前引傳承”和“飛叉傳承”。北京民俗學會秘書長高巍介紹,按照老北京傳統花會的規矩,“前引”即花會表演中開始時負責介紹本花會歷史的領隊,要走花會帶會,必須拜“前引”專門學習。“開路飛叉”的傳人之一張憲,頭頂大貼,意味著步入師門,繼而三叩首拜“前引”張文禮。四位傳人繼續向“教習”(即“飛叉”師傅)範炳強行拜師大禮。並向引師、保師、代師三師三鞠躬。四位傳人拜師後,又舉行收徒儀式,五位小朋友分別成為他們的徒弟。還是安外仰山眾友同樂開路聖會會首的張文禮喃喃道:“開路飛叉後繼有人了。”

  “飛叉”傳人全沾親

  據張文禮介紹,“開路飛叉”為十三檔花會的頭一檔,在過去的傳統香會上,飛叉嘩啦啦響起,所起的作用是打開“神道”。如今已列入朝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張文禮說,過去老北京廟會上都有各檔花會,如開路、大鼓、獅子、石鎖、五虎棍、中幡等,隨著時代變遷,曾興盛一時的民間花會逐漸淡出歷史舞台,直至上世紀80年代後期,幡鼓齊動十三檔花會才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此次行拜師大禮的“開路飛叉”四位傳人,分別是張文禮的女兒張憲及兩個侄子和一個外甥女。而四位傳人所收徒弟也是家族中的後人。“飛叉經歷了從民間到專業,再由專業到民間的過程。”張文禮說,花會是老北京的民間傳統習俗,飛叉也不例外,過去老天橋曾有過“四大叉王”,新中國成立後,飛叉成為雜技團的專業項目,傳統花會恢復後,又重新在民間傳承。四位傳人練習飛叉已20多年,師從中國煤炭文工團的飛叉專業人士,即四位傳人拜的“教習”範炳強。四位傳人教授晚輩也有多年,如今在傳統儀式上正式收下5位徒弟,讓“開路飛叉”後繼有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