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廊較許多其他行業而言,具有很多先天性弱勢。前期投入大、收益周期長是所有私營畫廊老板為之擔憂的事情,北京798的很多畫廊是因為資金不足,在耗費巨額的場地租金、宣傳費用等開支後,沒能等到盈利的到來便扛不住了,只能心懷不甘草草關門。所以資金不足是大多數畫廊的致命傷。一些畫廊會為自己找一個比較強勁的投資人或機構做後台支撐,雖然這樣會喪失大部分自主權,好的是不必為金錢而過多煩勞。”賈廷峰感慨地說,“此外,規模小、各類硬件設施不夠完備、藏家資源過於狹窄和短缺、畫廊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不足等也是導致許多畫廊經營不善的重要原因。”
“很多人理解畫廊就是賣畫的地方,其實畫廊更應該是一個推動機構,它的盈利模式不是拿過來賣出去那麼簡單。”董夢陽說,“近20年,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很快,有些投資者逐漸從股票投資、房地產這些行業轉到藝術品投資,推動了市場的需求,許多人在盲目地投資,甚至買來藝術家今天創作出的作品,明天就要賣了。其實畫廊的運作周期很長,從發掘藝術家開始,到藝術家進入市場,再到其作品被市場所認可,需要三五年甚至十年八年的時間。我認為中國畫廊行業要更加專業化,還需要一整套的專業的系統:專業的畫廊、專業的評論家、專業的收藏家……這樣才能夠建立起一個良性的市場。”
出路:攜手共進
面對內外交迫的現實阻礙,當下中國畫廊的出路在哪裡?
西沐認為,畫廊業要先提高自身的競爭力。“近幾年中國畫廊無論從展覽策劃、經營理念等學術認知與運作管理層面,還是在展覽布置、畫册設計等宣傳推廣層面都有質的飛躍,但目前大部分做的仍是做作品買賣層面的工作,但在簽約藝術家、藝術品市場運作方面的事情,缺乏學術‘冒險’態度,缺少發現新價值、發掘新藝術家、肯定藝術新動向的能力。從政策角度來說,政府應該在畫廊行業體系建設方面給予一定的支持,使一級市場能夠沿著規範、健康的方向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