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平民“帝” 做自己生活的王者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2-10 11:49:03  


  中評社香港12月10日電/《文匯報》報道,葛優最近大放異彩,隨著12月他主演的《讓子彈飛》、《趙氏孤兒》、《非誠勿擾2》3部電影同時登上賀歲檔,他被影迷封為“賀歲帝”。“帝”作為詞尾,今年在網絡大紅大紫。一個人在某一方面有特長,就會被稱作“某某帝”。知道“內幕”很多的叫“真相帝”、能將深奧隱晦的事說得淺顯直白的是“內涵帝”、料事如神的就是“預言帝”。“帝”的意思和幾年前的“史上最牛”差不多,相比之下更簡潔明了,流行更快。

  有意思的是,“某某帝”背後的新聞,常常是爭議的焦點,“帝”的帽子其實也是靶子,更或因背後有利益推手,遭遇網民炮轟和質疑。真正被“贊”出來“某某帝”的當事人其實大多數很草根。他們在“成名”之前,哪怕是“成名”之後,生活狀況都與“帝”相去甚遠,更確切的形容詞應該是“弟”。他們從“弟”變成“帝”的原因,不僅是對某一方面的精通,更因為對生活的執著和熱情,讓所有人從他們身上品出了夢想和幸福的快樂滋味。

  網絡輿論新風向

  “某某帝”的流行,盛行於今年的南非世界杯。世界杯期間,德國水族館中的保羅章魚,8次預言比賽結果8次全中,100%的正確率令人大跌眼鏡。隨著它預言的次次成功,中國網民對它的稱呼不斷升級,從“章魚弟”到“章魚哥”,從“章魚帝”到“預測帝”。“帝”也成為網絡語言對專家和高手的特指。“技術帝”、“文學帝”、“物理帝”等“帝字達人”也頻頻見諸於網絡。不少“帝”還被網民當做反諷的修辭,成為網絡輿論的一種風向。

  “華麗的文字、愈發神奇的借鑒技巧,都是《爵跡》和小四教會我們的。”9月底,郭敬明的新書《爵跡》發表後不久,豆瓣書評上就有人質疑其涉嫌抄襲日本漫畫作品,並且發明了“借鑒帝”,形容郭敬明新作中“日益精妙”的抄襲技巧,足以“封王稱帝”。不過,“借鑒帝”一詞一出,有人立即指出,這又是一次“炒作帝”的策劃。因為罵聲不絕中,有一句“買書回家細研郭作家的精湛抄襲”,幾乎就是一則廣告,至少可以讓那些尚未關注《爵跡》的讀者,因為“抄襲帝”而對新書產生高度關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