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0月5日電/《中國文化報》報道,一幢別具風格的建築往往會成為一個城市的標誌性名片。有這樣一棟聞名世界的房子,屋頂仿佛幾片荷花瓣向上翹起,又像竪立著的貝殼,也可以說像船帆——大家一定想到了,它就是悉尼歌劇院。最近,“悉尼歌劇院”現身中國大地了,該建築坐落於江蘇省阜寧縣尚未開放的公園內,此公園系該縣年度重點工程,造價近5000萬元。此前,阜寧曾因斥資數百萬元打造山寨上海世博會中國館,一度引起廣泛關注。
暫不說這5000萬元的巨額投資究竟是老百姓說的“形象工程”還是當地一些官員口中說的“民生工程”,人們無疑最先要感嘆的是阜寧縣的模仿能力太強了,造完“山寨中國館”再來個“悉尼歌劇院”,讓人哭笑不得。
阜寧版“悉尼歌劇院”這種“山寨建築”實為拙劣的模仿,它永遠取代不了真品的地位和作用,如果建造者期盼有一天人們“難得糊塗”,分辨不出哪里是真廟、哪位是真神,那反而更可笑。這一點稍微有些文化水平的人就明白,可為何仍然有不少人熱衷於“山寨”呢?這里反映出的是一種文化上的自卑和自我安慰意識——別人穿上名牌衣服,看上去神氣不少,面子上放光,自己買不起正品,只好“山寨”一下滿足虛榮心。這樣的文化自卑的現象發生在有五千年悠久歷史文化的中華大地上,的確有點諷刺。一方面,我們說自己的文化歷史悠久,無與倫比;另一方面,又對自己的文化不自信,大肆模仿外國的文化特征,打造所謂中國“巴黎”“紐約”的口號比比皆是。“山寨建築”風刮起來之後,這幾年似乎就沒有消停過——阜陽有個白宮、臨汾有個天安門……如果這股風不刹一刹的話,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這世界上的標誌性建築都會被克隆到中國大地的某個角落。
其實,城市名片不是不可以打造,但一定要量力而行,機械的惡俗模仿只能招來口水。在“山寨悉尼歌劇院”事件中,阜寧縣寄希望於借標誌性建築提升當地知名度的良苦用心也可見一斑。然而,在發展的過程中,學習和借鑒是必由之路,但一不留神就變成了對知識產權的侵犯和褻瀆。而且,一個地區的形象建設應該與其文明程度、發展水平相配套,做到表里如一。據了解,阜寧是鹽城市唯一沒有高速公路的縣,有多少公眾有興趣過來消費呢?用這筆巨款改善一些基礎設施,豈不是比修建山寨“悉尼歌劇院”更為緊迫、更為重要?明明生活拮據,卻非要靠華麗的衣著硬撐面子,不但沒人喝彩,反而為自己增加了沉重的負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