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從傅滿洲到功夫夢 好萊塢中國元素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9-14 21:23:53  


傅滿洲在相當長時間內代表著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國。圖為1968年拍攝的《傅滿洲之血》。
  中評社北京9月14日電/《中國文化報》報道,20世紀20年代,資深推理小說作家羅納德.諾克斯提出了被後世奉若圭臬的“諾克斯十誡”。這十條告誡以彼時推理與通俗小說創作準則的面貌出現,為後世相關文藝作品的實踐提供了寶貴的框架。然而說起這“諾克斯十誡”,其中一條卻相當值得玩味:

  No Chinaman must figure in the story(不准有中國人出現在故事裡)

  在其餘九條嚴肅而具體的告誡襯托下,這一條有些無厘頭色彩的告誡顯得格外惹眼。而事實上,它正是那時世界對中國偏見的縮影。西方人對這個歷史悠久的東方大國充滿好奇,卻又根本不可能利用有限的信息掌握中國文化的精髓。藝術此時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創作者們爭相通過一些口耳相傳的概念碎片構建出自己腦中的中國人形象:蠟黃的皮膚、狡詐的計謀,留著晚清的長辮、說著天書般的語言,並且時常成為神秘主義與異教的載體。“諾克斯十誡”中“封殺”中國人的一條,正是當時東方邏輯與西方藝術形態格格不入的縮影。這是一種對固有理念無奈的妥協,更是一種短視。

  這樣的觀念當然也蔓延到了電影中。黑白片時代,好萊塢電影中的中國形象,說是“中國元素”,不如說是一些怪誕符號更為合適。邪惡的傅滿洲用他的詭譎與陰鷙在相當長時間內代表著西方人心目中詭異危險的中國。這個角色,正是當時西方人腦中對於中國人負面想象的集大成者。他瘦削而高大,留著晚清的發辮與胡須,從來沒有笑容的臉上寫滿陰謀二字;他同時又聰慧清高,擁有3個西方大學學位,並且掌握多種語言。傅滿洲的故事被拍成像“007系列”那樣的多部電影,時間橫貫整個20世紀,直到2008年的電影《刑房》,他還作為一個西方電影的自嘲符號驚鴻一現。

  隨著世界文化交流的增多,這種一廂情願、不負責任的想象開始淡化。西方觀眾要求更多更深刻的國際元素。或者說,他們只是渴望在電影中看到除了美國人之外的其他東西,以滿足基本的“奇觀”訴求。那一時期的好萊塢電影工作者還想不到刻意在影片中加入中國元素,以取悅觀眾。直到上世紀60年代李小龍的橫空出世,好萊塢才重新開始審視黃皮膚的價值。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