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深刻理解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
http://www.CRNTT.com   2023-07-31 10:25:57


成果展上展出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良渚文化石器(7月12日攝)。(來源:新華社)
  中評社北京7月31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中國形成了統一的多民族、擁有14億多人口而又精神上文化上高度團結統一的國家,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將“具有突出的統一性”作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之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決定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決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決定了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系。”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的重要論述,對於我們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凝聚起勇往直前、無堅不摧的強大力量具有重大意義。

  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的歷史表現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中國人民始終團結一心、同舟共濟,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了56個民族多元一體、交織交融的融洽民族關係,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華民族大家庭。”從古至今,各民族都為祖國大家庭的形成和發展貢獻了力量。建立了向內凝聚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和形成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大家庭是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的重要歷史表現。

  建立向內凝聚的統一多民族國家。我國地理特徵為西高東低,大江大河多呈“一江春水向東流”之勢。這樣的地理條件決定了中原地區的黃河流域自然環境比較優越,經濟發展較快,文化水平比較先進,能夠對周圍地區產生輻射力和吸引力。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就逐漸形成了以華夏族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中原地區的華夏族從黃河中下游向外發展,逐步形成了漢族;生活在中原地區周邊的少數民族部落逐步向內聚集,形成了多民族融合互動、向內凝聚的自然歷史過程。此後,我國歷史上的政治局面大致可以歸為三類,即以漢族為主體的統一王朝、以少數民族統治者為主建立的統一王朝、多民族王朝並立,這三類政治局面都表現出極強的向內凝聚特性。以漢族為主體的統一王朝通過中原地區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協同和帶動周邊少數民族發展,形成強大的向內凝聚力;以少數民族統治者為主建立的統一王朝本身就是向內凝聚的產物,這些王朝入主中原後又極大地帶動了周邊少數民族向內凝聚的趨勢;在多民族王朝並立的時期,各並立的王朝都以正統自居,並極力爭奪中原地區的“正統”地位,即使在這樣的時期,大一統思想依然在起作用,中華文明依然表現出突出的統一性,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的內聚性依然在發展。這些歷史現象的產生,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秦朝實行“書同文,車同軌,量同衡,行同倫”,成為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重要起點。此後,無論哪個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統一天下”為己任。這表明,在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各民族逐步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向內凝聚的結果使中華文明呈現出突出的統一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