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央財政下達125億元保費補貼
http://www.CRNTT.com   2023-01-12 12:22:58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近年來,在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持續、大力的補貼之下,農業保險對農業生產的風險保障作用在不斷增強。2022年三大主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已經實現13個糧食主產省份826個產糧大縣全覆蓋。

  “從實際效果來看,當農民遭遇自然災害等意外造成的損失後,農業保險確實能夠起到對災害損失補償的托底作用。”對外經貿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何小偉表示,近年來我國農業保險持續提標擴面增品,在保費規模、覆蓋面、保障水平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現在發生災害後,大家首先會追問農業保險能賠多少,這表明地方政府和農民已經對農業保險的保障作用產生共識。不過,農業保險仍有必要進一步擴大險種覆蓋面”。

  值得一提的是,財政部早在去年11月份就已提前下達了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費補貼2023年預算指標。“很快很早,這是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做出的重大改變,往年都是下半年才支付。目前,保費補貼的第一批資金已經提前下撥到各省,這是非常好的信號。”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農村保險研究中心副主任任金政向記者表示。

  科學把握政策邊界

  我國的農業保險以政策性農業保險為主,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主要目的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農業保險並不是純粹的商業保險,它也是一種農業支持保護政策工具。”何小偉表示,要促進農業保險的規範化運作,就必須明晰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邊界。

  “從近年來各地的實踐來看,農業保險領域的虛假投保、虛假理賠、套取財政補貼等事件屢屢出現,成為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中的一個頑疾。”何小偉認為,隨著農業保險向縱深發展,業務範圍和規模不斷擴大,現有的法規和文件在釐清政策性農業保險領域的政府與市場邊界問題上仍有待細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