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中東國家:我們不需要“美國劇本”
http://www.CRNTT.com   2023-06-29 12:40:57


  中評社北京6月29日電/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導,近日,沙特外交大臣費薩爾訪問伊朗。這是自2016年兩國斷交以來,沙特高級官員首次正式訪問伊朗。伊朗外長阿卜杜拉希揚在會晤中表示,兩國關係掀開新的一頁。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近期也接連到訪沙特,但由於美沙在人權、能源、地區安全等多個議題上分歧不斷,兩次訪問均成果寥寥。

  美國經歷的“鬧心事”還有不少。6月4日,歐佩克與非歐佩克產油國將減產協議延長至2024年,沙特宣布7月實施單方面額外減產,美國的石油增產希望又一次落了空。6月5日,沙特王儲兼首相穆罕默德·本·薩勒曼會見來訪的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6月6日,布林肯抵達沙特當日,伊朗駐沙特大使館在關閉7年後重新開放。伊朗近日還提議,要與沙特、阿聯酋等阿拉伯國家組建一個新的海軍聯盟,以保障區域和平穩定。

  無論是對美國的拉攏表現冷淡,還是與美國的“敵人”熱情握手,沙特一系列外交動作,展現了其希望跳出美國的“中東劇本”、加快實現戰略自主的決心。不只是沙特,從沙伊恢復外交關係,到敘利亞重返阿盟,再到沙特和阿曼推動也門問題政治解決、土耳其與埃及關係回暖……一段時間以來,中東地區湧動“和解潮”,凸顯各國努力擺脫美國中東政策影響的強烈願望。

  中東地區是石油資源和地緣政治要地。多年來,為維護本國霸權,美國肆意插手中東事務,頻繁發動戰爭、煽動政變,強行輸出“美式民主”,造成中東多國陷入戰亂和動蕩,給當地民眾帶來深重災難。美國還大搞“拉一派、打一派”的伎倆,在中東地區挑動矛盾對抗,人為製造分裂,成為地區不穩定之源。從伊朗到伊拉克,從阿富汗到敘利亞,美國的霸權、霸凌、霸道帶來了什麼,國際社會看得清楚,中東人民更有切膚之痛——絕不是和平、穩定與繁榮,而是政局動蕩、經濟凋敝和民生之困。

  “苦美久已”的中東國家越來越意識到,加強團結自強,才能實現發展振興、促進地區和平穩定。布林肯訪問沙特前夕,半島電視台網站刊登國際關係學者馬爾萬·比薩拉的文章指出,中東人目睹了美國在伊拉克的罪行和在阿富汗的恥辱,他們不認為美國是“文明的守護者”和“不可戰勝的大國”,其所謂的“人權”和“民主”只是嘴上說說罷了。

  美國近年來在中東實施“戰略收縮”,但從其一系列表現看,美國並不願意放棄在中東的霸權。對於敘利亞重返阿盟,美國不僅單方面反對甚至警告阿盟,還宣布對敘利亞的單邊制裁再延長一年,引發地區多國批評;在能源問題上,美國一邊對俄羅斯揮起制裁大棒,一邊要求中東國家“選邊站隊”,還敦促沙特等產油國提高產能以保障美國能源安全,直接挑戰中東產油國核心利益;在經濟上,美國濫用“美元霸權”,採取無限量化寬鬆政策,將通脹輸出到全世界,令中東多國飽嘗“美元之禍”,“去美元化”呼聲日漸高漲;在安全上,美國繼續強化戰略武器庫部署,加強一線海空軍兵力,加劇地區緊張態勢。美國這個在中東留下“一地雞毛”的“麻煩製造者”,並未消停。

  當前,中東國家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的呼聲日益高漲。卡塔爾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凱爾·迪巴特指出:“所有地區國家都渴望和平與發展,一個沒有動亂的中東是所有中東國家的共同向往。”時至今日,在“美國優先”理念驅使下,美國在中東仍扮演著“和平破壞者”“發展攪局者”的不光彩角色,與地區和世界發展潮流背道而馳,這是美國中東政策日益失去市場的根本原因。正如《現代外交》網站的評論:“當美國在中東影響力下降,中東的問題正得到解決,中東的春天也正在到來。”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