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深綠獨派喊“台獨”是喊假的
從以下三件事,可清楚看出民進黨顯然無意為“台獨”做好準備。第一,蔡政府上台後的能源政策基調就是:廢核。問題是,目前台灣的煤炭、天然氣全都仰賴進口,唯一能夠長期儲備的能源只有核能;因此,廢核後就代表台灣將缺乏長期儲備能源的可能性,一旦發生軍事衝突,就會立刻陷入能源匱乏的危機。
第二則是推動募兵制之後,已讓台灣的軍隊陷入兵員嚴重不足的狀況,未來一旦發生戰爭,將不具備完整的軍事動員能力。
矛盾的是,民進黨內最強勢主張廢核的人,是“台獨”的精神領袖林義雄;最早決定推動募兵制的人,則是喊出一邊一國的陳水扁。這代表兩位“台獨”的主張者,根本就沒有做好軍事衝突的思想準備;請問,沒有為可能的戰爭做準備,又怎麼實踐台灣獨立?其背後思維為何?不是糊塗無知,就是說謊喊假的!
第三,日前台灣修訂《公投法》,儘管時代力量堅持將“憲法”修正案的複決、領土變更案的複決納入公投項目,但民進黨“立法院”黨團顯然無意這樣做,而是要將領土公投、統獨公投排除在外,證明蔡政府完全無意處理可能的獨立公投。
所以,相對於習主席在“十九大報告”提到決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我認為,台灣其實存在“第七個任何”,也就是“沒有任何“台獨”的可能性”。因為,僅從能源政策與軍事戰備這二件事來看,就已證明台灣根本就沒有不惜與大陸發生軍事衝突的決心、準備與能力。
四、一個中國為政治基礎的民調結果
根據《美麗島電子報》在今年10月所做的“國政民調”顯示,當台灣民眾被問到“兩岸的政府如果能夠保持對話協商,進行各種交流,整體來講對台灣是好處比較多、或壞處比較多?”有83.5%認為“利大於弊”,僅6%認為“弊大於利”,2.4%認為“利弊各半”。
接著,當民調進一步問到“蔡英文有沒有必要為了恢復兩岸官方對話和各項交流,明確承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56.8%回答“沒必要”,28.8%回答“有必要”。
此外,《美麗島電子報》在今年3月份的“國政民調”也顯示,當台灣民眾被問到“對岸的中國政府認為“中華民國”在1949年已經被推翻,所以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且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時,有72.5%回答“不能接受”,14.2%民眾回答“能接受”。
綜合上述民調顯示出,儘管多數台灣民眾認同兩岸交流,但對“一中原則”仍存有疑慮。在這樣的民意壓力下,勢必讓蔡英文就很難對“一個中國”做出正面回應;而且就連國民黨的政治領袖,也不得不對一中或一中各表趨向保留。這點,從吳敦義態度的轉變,就可看出端倪。
五、維持現狀變成維持僵局
蔡英文和馬英九都主張“中華民國”;而且,蔡英文主張的“維持現狀”,也是希望維持“馬英九主政時期的兩岸關係現狀”,所以,這之中到底是什麼問題,讓兩者會有截然不同的際遇?
馬英九對“中華民國”充滿了宗教般的信仰,承認自己是湖南人,也是台灣人,更以身為“中國人為榮”。礙於現實,馬英九的政府維持著親美的傳統,但是他卻能夠同時得到中國大陸和美國足夠的信任,在這二個大國信任的基礎上,發展出穩定的兩岸關係及相輔相成的中美關係。
反觀蔡英文的出身、求學背景,大部分受西方教育,對中國文化、歷史、哲學等涉獵不多,也從未聽說她的演講或文告曾引用中國詩詞、文學,見微知著,由此可以比較蔡、馬兩位的“中國情”。
然而,“維持現狀”的關鍵構成要件,是需要雙方乃至於三方間的“互信”,但缺乏與中國大陸互信的蔡英文,大幅向美國傾斜,頓時喪失兩岸關係、台美關係的“能動性”。當美國成為台灣唯一靠山,對台灣予取予求也是想當然而,而兩岸關係自然從“維持現狀”走向“維持僵局”的失敗結果,且在短時間內絲毫看不出有任何解套的可能。
六、民進黨終將務實面對兩岸關係
儘管兩岸關係的發展暫時停擺,但從內、外部情勢演變來看,北京與台灣當局都有必要,替未來的對話做出準備。
(一) 美中日台博奕
兩蔣時代以降,台灣長期扮演親美日、對抗中國大陸的角色。近年來,經由雙方政府和人民的努力,改變兩岸關係的本質,和平發展路線從此確定,兩岸人民密切的交往也確定了兩岸一家親的事實。台灣政府和人民也逐漸從對抗者轉變為大陸和平發展的參與者,並期待改變過去親美、日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