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3月20日電/聯合晚報今天的一篇特稿文章指出,語言問題原本就不應是政治問題,但很無奈地,在台灣,語言問題就是政治問題,要不然湖南籍的宋楚瑜與馬英九為什要學閩南語,又為什麼選舉時刻一到,一大堆政治人物都宣稱自己是“客家人”。
文章說,“行政院”算是用心良苦,制定了“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原意可能只是文化保存的概念,但還是變成了一個觸動敏感神經的政治立法。不要用政治角度去看這個問題,讓它回歸本有的面貌,就用語言的復育與保存的概念去談,這部法律仍然是不足與欠缺的。
首先仍然是“國家語言”與“官方語言”混淆的問題,如果這部法律一旦立法完成,所有的族群都可以高聲地去使用自己的母語,因為每個人都將宣稱他所說的是法律保障的“國家語言”,別人不應有任何的歧視與干預。“行政院”似乎無意去用另一個配套,確認哪一種語言叫做“官方語言”。
最易發生爭議的地點,可能就是“立法院”,由於它是政治秀場,各種語言紛呈,從文化角度看,也許美妙,但從政治角度上,它卻可能變成了災難,特別是某些政黨如以某一族群的代言人為號召,就算有通譯的編制,仍將使已為人詬病的立法效率,雪上加霜。
其次,則是教學,如果沒有官方語言的設置,可能會產生為某一語言請命的團體,要求校園內開放各種語言教學,老師不得只以北京話教學,或某一語言在課堂上的比例,必須達到多少門檻以上,甚至政策上都會強化推行某些語言的教學,造成教育上的困擾。
文章說,當官方語言的設置變得勢不可免,語言問題又將回歸原點,就是整個社會將會為了哪種語言可做為官方語言爭論不休。此一問題將繞回原點,並且仍然變成“政治問題”,糾纏不清沒個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