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關於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基本問題的認識
http://www.CRNTT.com   2019-10-02 00:22:07


融合發展,對做好新時代對台工作、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中評社╱題:關於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基本問題的認識 作者:陳克明(泉州),華僑大學台灣經濟研究所、華僑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華僑大學經濟發展與改革研究院教授

  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問題,對做好新時代對台工作、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也是一個新的、重大的歷史性課題。近幾年來,大陸學者對此作了諸多的研究,發表很多論述,涵蓋這個問題的許多方面,特別是就兩岸關係的許多具體問題,從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角度作了很多探索和論述,但是,對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內涵特性和機理的研究、論述卻很少,也就是絕大多數論述都沒有涉及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問題的基礎理論,大多是以就事論事方式和局部、個別的角度進行研究和論述,在基本概念的內涵上理解不同,缺乏科學的方法論基礎和科學體系邏輯,因而存在一些問題,更無法把這一重要的歷史性課題的研究引向深入,形成重要的科學理論學說,當然也直接影響到現實的實際工作。所以,深入研究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問題,並付諸實踐,必須高度重視基本問題的認識和研究。

  一、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概念內涵、機理特性

  1、融合的涵義與基本特性、基本特徵

  融合,顧名思義就是融為一體,交融而合,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彼此相對分離的實體經過一定的機制方式整合成為一個新的整體的過程。它包含兩個方面的基本意思,一是“合”,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不同事物通過某種方式合併演變成為一個新的整體,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一體化;二是“融”,融化、消溶,即不同事物由各自原有的常態轉變為非固化的流體狀態並充分交互作用,強調“合”的特定方式。我們知道,不同事物整合成一個新的整體,是可以有不同方式和途徑的,而“融合”則是其中的一種,與常見的混合、粘合、焊接、捆綁(包括各種機械耦合、鑲嵌等)等方式相比較,融合完成後形成的新的整體,具有整體性強(結構穩定性強)和低可逆性(不可復原或難以完全復原)的特點,是因為在整合後形成的新的整體中原有的不同事物之間的界線消失,即所謂的“無縫”狀態,正是這個“無縫”才使得“融合”形成的新的整體具有高結構穩定性,不易受外力的破壞影響,同時,也難以再完全復原回原有的狀態,也就是所謂的“低可逆性”。

  融合的這種“無縫”狀態的形成,是因為融合過程是構成事物的基本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的結果,或者說融合的“合”是發生在不同事物的基本構成要素之間,是因為基本構成要素之間發生微觀相互作用而產生“合”的結果,這種微觀相互作用和相互關係,從宏觀層面上看,是“無窮多”的,所以不但“無縫”,而且這也意味著存在著“無窮多”的密切的相互關係在維繫著新的整體構架,因而具有高強度和高穩定性,所以融合的整體效果是十分突出的。

  因此,微觀性是融合問題的基本特性和重要機理,在研究融合問題時必須高度重視這一基本特性;而融合中形成的高強度相互關係,也就是緊密的相互關係和這種相互關係的高度穩定性是融合的標誌性表現,或者說緊密且高度穩定的相互關係是融合的基本特徵。

  2、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的機理特性

  融合現象在自然界和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最常見的的就是用不同的材料經過物理化學反應製造出新的材料,比如各種合金材料,這是一個必須事先改變不同實體的物理狀態(結構),如解體(破碎),加溫熔化等,才能順利實現融合的過程。而在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問題上,要進行融合的是兩個特大經濟社會系統,顯然,這是複雜有機超大系統的融合,不可能以物理化學方式進行,也就是說,我們不可能也不應該通過完全改變各自的現有整體性狀態而進行和完成整合,這就是說,有機整體解體後就無法整合,整合也沒有意義,所以兩岸經濟社會融合問題是對現有科學系統理論提出的新的問題。

  現實生活中相近的或可以借鑒的現象和經驗有,植物嫁接,斷肢再植和器官移植等。有機大系統的融合衹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有機系統實體的無縫連接,這種連接是通過不同實體各自的相同或相似的微觀組織構造的對接完成的。

  當然,這種對接不僅僅是“連接”,關鍵還在於結合之後要能夠成為原有不同實體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能量交換的渠道,以保證原有各個系統的運行和功能的正常發揮,以及不同系統之間的交互作用,從而成為新的有機整體並進入新的運行與發展狀態,也就是說,成功的有機整體融合是通過各種連接建立原有不同實體之間的內在交互關係,因而這種對接實際上是“連結”。

  同時,這種融合意義上的對接不是簡單的接觸性搭接,而是具有雙向生長性連接,這就是通過機體微觀同質組織的雙向生長,例如兩個不同受體的肌肉組織細胞的相互生長使得受體之間的創面消失,產生癒合效果,所以這是依靠雙向生長而產生的“無縫連結”並形成緊密且高度穩定的相互關係。在有機整體的融合過程中,如何促進和保證這種雙向生長是實現融合的極為重要的問題。

  此外,這種連結是結構性的,因為有機體的結構是非常複雜的,有發揮不同功能作用的子系統,不同的結構有不同的功能作用,融合必須能夠保證這些功能得以繼續發揮和得到改善,並且在新的整體中發揮應有的功能作用,所以這種連結應該是相對應的結構連結,比如肌肉組織、血管、神經等的相對應連結,每一種連結不但對自身子系統有重要作用,也是發揮整體大系統的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可或缺。所以,連結對於有機整體的融合來說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

  最後,由於有機複雜大系統都具有“自我保全”能力,也就是所謂的自我適應機制,因而其融合的最大問題是如何解決“排異”現象。排異反應是複雜的免疫學現象,其原因在於機體細胞發揮免疫功能的白細胞抗原HLA(human leucocyte antingn)不同,不同機體白細胞之間的HLA差異大小決定排異反應的程度,或者說,遺傳基因相近的移植可能產生的排異反應相對小①,因此,複雜有機大系統的融合需要解決好融合前的“配對”(融合的可能性問題)和完成連結後的磨合(抗排異)這兩個重大問題。

  因此,兩岸經濟社會融合除了微觀性外,還具有系統綜合性、雙向性和過程複雜性的基本特性。

  3、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核心意涵

  融合不是單純的自然現象,更多的是人工干預的過程,是人類文明和科技發展的產物,是為人類社會發展進步服務的,也就是說,融合是手段,不是目的。合金是通過融合而獲得的改性材料,滿足人們對材料性能的要求,植物的嫁接可以獲得更好的生長性和豐碩的、高品質果實,等等,說明人們推動融合是為了得到和享受它所能帶來的理想的成果。

  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客觀必要性清晰地表明,兩岸經濟社會融合衹是過程和形式,通過融合獲得更好的發展才是目的,也就是當兩岸經濟社會完成融合式的一體化後,通過兩岸經濟社會的互補強化,既可以使原有的各自的經濟社會發展得更好,還可以極大改善和增強整體的經濟力量和發展能力,造福於兩岸全體人民。所以,兩岸經濟社會融合必須是為了兩岸的共同的長遠發展,為了中華民族的長遠整體利益,這是推動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的根本目的。所以我們更願意強調和使用“兩岸融合發展”這一術語,也就是不僅僅衹談“融合”,不是為了融合而融合,更重要的是還要強調“發展”,把“融合”和“發展”緊密地結合起來,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時,高度重視其促進發展的問題,必須使融合有力地促進兩岸的發展。

  所以,有利於兩岸長遠的共同發展是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問題的核心,這也就是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問題的目的性之基本特性。

  二、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簡要描述

  1、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的可能性問題

  有機系統由於自我適應機制的作用而存在排異問題,這是不同有機系統能否實現融合的基本的,也是根本的問題,現代生物科學表明,這是由基因條件所決定的,所以器官移植是否可能成功的關鍵起點是配對,我們知道,直系親屬配對成功的可能性極大,即移植過程的排異反應小,存活率高、存活時間長,就是因為遺傳基因條件的原因,也就是HLA的差異小的原因。

  兩岸之間雖然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彼此分離,由此而產生一些差異和矛盾,但兩岸經濟社會無論在歷史、文化還是血緣關係上都存在同宗同源的人文遺傳基因,這一點無需贅述。因而兩岸融合具有天然可能性,不需要做更多的論證,也就是說,兩岸之間無論是經濟還是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都屬於直系關係,雖然也存在一些差異,但這種差異無論是絕對意義還是相對意義上,無論從任何角度來看都是最小的,兩岸之間的相同或相似度遠遠大於差異;並且,兩岸之間的這種更多的相同和相似之處,是解決差異、縮小差異的天然有利條件,因而兩岸融合不僅必要,也是完全可能的。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