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社評:政府鬆綁 中國更需要明智的投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6-08 00:11:22  


 
  二、同時面臨向“市場理性回歸”和“政府理性回歸”
  
  根本而言,對待民資態度的實質是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和角色如何界定的問題,而這也對中國未來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事實上,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似乎讓各國出現了方向性的誤判,讓很多人相信政府的絕對力量,甚至崇尚自由經濟的美國也走向了“國家資本主義”。大危機讓“凱恩斯主義”再次回歸。“凱恩斯”所推崇的“國家干預經濟要求擴大政府支出,實行赤字經濟,政府支出成為市場需求的組成部分,有利於熨平經濟波動帶來的增長下降。”又一次成為反危機的武器。

  但事實證明政府干預並不能消除經濟的周期波動,以至消滅經濟周期。從羅斯福“新政”到各國政府相繼出台經濟干預的政策效果來看,雖然起到了明顯的作用,即在一定程度上“熨平”了經濟波動的震幅,刺激了經濟的加速復甦,但從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經濟“滯漲”,以及隨後發生的幾次經濟危機的事實,不難看出政府干預不僅沒有消除經濟周期,而且每一次新的經濟危機都會使政府負債更上一層,使其危機調控能力更降一層,凱恩斯主義並不是萬能的。

  由於大規模刺激經濟,發達國家政府財政開始虧空,債務不斷飈升。截止2011年全球債務已經超40萬億美元,許多西方國家在債務泥潭中越陷越深。與歐美國家相對較高的公共債務負擔率相比,中國公共債務比率儘管還處於較低水平,但在此次反危機的政府干預之下,中國的公共債務負擔率也上升很快,截至2011年末,如果將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鐵道部、政策性銀行、國有企業算在內,再加上外部債務,中國整體公共債務占GDP比重在70%~80%,絕對規模在33萬億~38萬億元之間,地方債務和通貨膨脹的“政策後遺症”風險至今還在發酵。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專題: 中評社社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