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外界對於朝鮮的這次轉身充滿了疑慮,但我們認為,這個協議對於預測朝鮮未來的外交走向,具有風向標意義。表面上看,朝鮮通過這個協議換來了24萬噸的“營養食品”,所以從邏輯上說,不排除朝鮮是為了獲取緊缺的食品而對美國做出的權宜之計;但根據朝鮮過去的表現,它似乎不會為了糧食之類的經濟好處而在核問題上放棄“原則”。況且,目前朝鮮在糧食和食品方面的緊缺情況也並不比過去更糟糕,至少沒到不換取這些糧食和食品,就會面臨社會動蕩甚至崩潰的地步。退一步說,即便面臨這樣的危險,朝鮮也還有中國這個可靠的經濟來源,還不至於立馬在核問題上向美國妥協。
外界的另一擔心在於,朝鮮會“口惠而實不至”,並不準備認真履行做出的承諾,因為過去朝鮮曾經做出過這樣的事。這樣的可能似乎也不大,因為對於老謀深算、政治權威非常雄厚的金正日來說,玩這樣的遊戲不會帶來多少政治風險;但對於剛剛上台的金正恩來說,這樣做並不利於其鞏固政治權威,他沒有必要透支自己在國際舞台上的形象和信用。
所以,筆者更傾向於認為,朝鮮這次與美國達成協議,不應看作是一時的權宜之計,而是朝鮮新領導人上台後在外交上做戰略性調整的信號。雖然這次的動作幅度並不大,甚至沒有多少實質性的東西,比如允許國際原子能機構回到朝鮮進行檢查,這在2010年12月,朝鮮邀請美國新墨西哥州州長理查森訪問朝鮮的時候,在雙方已經達成的3條協議中,就有這麼一條;另外幾條也是朝鮮在與美國私下溝通時陸續做出的承諾,而且這些承諾對於朝鮮最終是否放棄核武器,也沒有任何硬性的約束力。但應當看到的是,即便朝鮮真的準備在外交上做出戰略性調整,它也不可能一下子邁出太大的步子,因為這會增加內政和外交兩方面的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