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社評:對歐洲提供金融支持 中國須慎重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0-06 00:02:19  


幻想中國動用高達3.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再次大規模增加政府支出或是購買歐洲債券,那就是忽視了當前的國內外政治和經濟現實,忽視了中國人民的國內呼聲和戰略智慧。
  中評社北京10月6日電(評論員 蕭琴箏)目前,歐洲和美國對中國出手挽救其深陷困局的金融和經濟困境願望異常迫切,他們緊緊盯住中國錢袋中的幾萬億美元外匯儲備。不久前,德國《法蘭克福匯報》評論說,中國已在美歐面前展示了強健肌肉,比如其市場、創新能力、產品和貨幣。中國與西方緊密相連、命運相關,以至於無法也不能對西方的危機袖手旁觀,歐債危機正是中國展現責任感的良機。國際社會進而認為以中國為首“金磚四國”和中東國家應該會救助歐洲,因為中國外匯儲備達3.2萬億美元,“金磚四國”外儲總額高達4.4萬億美元。

  但同時西方國家在戰略、政治以及軍事安全上卻並不友好,對中國咄咄逼人、言行霸道,滿嘴都是道理。實際上,歐洲和美國的債務危機,責任完全在於他們自身的過度和超前消費、金融管理不善乃至放縱不良行為,以及個別國家的窮兵黷武,中國不僅沒有任何責任,反而是發端於歐美的金融危機的嚴重受害者,中國人民已經為此承擔了許多不該承擔的後果和損失。

  正如香港《文匯報》9月26日社論所言,歐債危機冰封三尺、非短期能解決,不僅惡化全球經濟環境,也不要寄望於從外界獲得拯救援助,因為“解鈴還須系鈴人”。中國應做好對付全球經濟動蕩的長期準備,首先要築好防火墻,防止被拖入無底深潭,要將對歐美國債的投資逐步分散到投資海外實體等更安全資產。中國遠比發達國家貧窮得多,應將更多的錢用在擴大內需上,要致力於改善住房、醫療、就業和壓抑通脹等民生問題。
<nextpage>
  因此,針對歐洲和美國的呼籲,中國沒有義務和責任慷慨解囊、前往救火,即便做出一些姿態,中國也應當有自己的要求和條件。這樣做國際社會才認為是對等和均等的,否則西方更加不但不領情還可能感到不可思議,更可能懷疑我們有什麼其他不良企圖,那樣的話中國就裡外不是人了。因此,中國不能把歐債危機視作一個外交機遇或政治突破點,不能幻想依靠大量購買歐洲債務來交好、拉攏甚至結盟歐洲並換取其支持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那樣無疑是很幼稚天真的舉動。

  歐洲債務危機形勢嚴峻、涉及數額龐大,其他國家的所謂救助必須慎之又慎。目前看真正的問題來自意大利而非希臘。希臘的國內生產總值只占歐盟總額的2%,而意大利的債務已經達到1.9萬億歐元,超過西班牙、葡萄牙、愛爾蘭和希臘四國的債務總和。外部大國有什麼義務和理由相救?救得過來嗎?救得了嗎?

  對於向歐美及國際社會提供金融支持、承擔起拉動世界發展的沉重責任,中國理應慎重行事。這首先是對中國人民負責任的表現,然後才是對國際社會做出力所能及並且不是一味奉獻的幫助。幾十年來中國人民壓低國內消費,支持國際市場尤其是發達國家消費,已經做出了巨大犧牲。要吸取教訓,要以本國人民福祉為重。 
<nextpage>
  我們不能在遭遇金融危機的時候,無視國內的貧富差距現實和貧困人口數目依然龐大的現實,不慎重地拿出辛苦積攢的外匯儲備到處救火或草率投資、購買債券,以免陷入新的金融陷阱,再次做出費力不落好的事情。即便是給貧困民眾分紅或提供平等完備的勞動、醫療和社會保障體系也是非常合適及時的善舉和功勛之策。日前,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監事長金立群表示,在歐元區債務問題解決框架仍不明朗的情況下,中國不會買入高風險的歐元區資產。這一表態相對慎重,值得繼續堅持。 

  同時,美國和英國近期都有專業人士撰文,同樣認為中國沒有必要救助歐債危機。不久前,美國CNBC財經資訊電視台發表中國市場研究集團創始人兼董事總經理肖恩•賴因的文章,指出儘管知名專欄作家法裡德•扎卡利亞呼籲中國通過購買意大利債券來做一個“負責任的利益相關者”,但賴因認為中國不應該把歐洲拉出困境,因為中國國內也面臨嚴峻的金融形勢和社會發展問題。中國購買意大利債券無法拯救歐洲,只是將危機往後推遲幾個月而已。中國國內越來越多的聲音呼籲政府在投資時要注意“省錢”,因為中國仍有太多的人入不敷出,廣大民眾難以理解一個發展中國家去救助發達國家。

  英國路透社也發表了比較清醒的分析文章,指出對於苦苦掙扎的全球經濟,中國能做的也只有確保自身的經濟增長平穩,中國不會也無法獨撐世界經濟。幻想中國動用高達3.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再次大規模增加政府支出或是購買歐洲債券,那就是忽視了當前的國內外政治和經濟現實,忽視了中國人民的國內呼聲和戰略智慧。中國同其它國家一樣,理應把自己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從上述評論看,歐美國家依然存在不失清醒和客觀的分析人士。


    相關專題: 中評社社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