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評:國際金融市場復蘇的意義和風險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9-06 00:26:30  


 
  金融市場的復蘇部分反映了全球經濟復蘇的預期,但更多的是受全球流動性的影響,這給未來經濟復蘇帶來諸多隱憂。

  首先,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會增加實體經濟的復蘇成本。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既有前期超跌反彈的因素,也不乏泡沫成分。危機發生前,印度和中國等新興市場的崛起增加了大宗商品的需求,推高了大宗商品價格,但同時也降低了一般工業製造品的價格,這種相對價格的調整反映了全球化進程中大宗商品相對工業品的稀缺程度。但是雷曼兄弟破産後,金融危機的惡化改變了全球的總需求,把大宗商品和工業品價格都打壓下來。隨著危機逐漸的緩解,大宗商品價格仍會回歸到正常水平,這是全球經濟復蘇的結果,並不構成對全球經濟復蘇的影響。但關鍵問題是,在宏觀經濟不確定性並未消除的背景下,目前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速度,要快於經濟基本面所支持的合理水平。而且,在過剩流動性及金融投資需求的推動下,還可能進一步上漲,這給初見復蘇曙光的實體經濟帶來巨大風險。目前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揚更多的是基於對未來經濟復蘇的預期,如原油市場上多數預期中國、美國等國家率先復蘇將産生大量的市場需求,而實際上世界各國在前期低位時期已經囤積了大量儲備。一旦大宗商品市場意識到前期快速的上漲難以持續,經濟極可能出現大幅震蕩,必然會産生衆多的負面影響,如企業經營成本上升、利潤空間收窄、資金鏈斷裂等,從而給未來的經濟復蘇帶來衝擊。

  其次,通脹風險的上升可能成爲未來經濟復蘇的掣肘。各大央行自次貸危機以來注入的大量流動性,可能成爲未來通脹的潛在隱患,一旦各國央行將政策重心轉移到通貨膨脹而開始加息,全球經濟回升受到掣肘。從目前來看,雖然全球流動性充裕,但是經濟仍然處於通縮狀態,實質性的通貨膨脹壓力尚未形成,原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總需求復蘇的基礎並不穩固,企業仍在去庫存化,居民消費需求仍然低迷;二是全球有龐大的過剩産能,也將繼續抑制通脹壓力,美國6月份的工業産能利用率降至68%的歷史低點;三是與美國消費者與銀行體系的去杠杆化過程仍在繼續,基礎貨幣雖然大幅增加,但廣義貨幣增長乏力;四是通脹預期在升溫,但是十年期國債利率比較穩定;五是目前工資和價格螺旋是向下的,並且還有進一步下降的趨勢;六是從通縮到通脹一般需要2-3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從中長期來看,隨著壞賬率的穩定以及美國金融市場的企穩,金融機構貸款將逐漸趨於正常化,貨幣乘數將會恢復到正常水平,從而使得全球流動性泛濫。如果央行在經濟復蘇時不能及時回收巨額流動性,將可能再次埋下通貨膨脹的隱患;如果央行過早的提高利率,又可能會阻礙經濟復蘇勢頭。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