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院”應抱持“有則改之、無則嘉勉”,虛心努力,大步向前。 |
中評社台北2月22日電(評論員 劉性仁)日前根據“行政院”研考會的電話民調,問到台灣最近一年,整體社會較以往更為公平正義的民眾觀感時,“非常同意”及“還算同意”共計百分之四十一點一;然而卻有百分之四十九點五的民眾,並不認為馬政府上台後,台灣社會的公平正義較以往進步,這樣的民調結果是民眾的直覺反應,值得馬政府加以重視,除了在未來將列入為施政時的重要參考依據及亟須補強的地方外,更將落實台灣民本社會中“民眾的小事,就是政府的大事”之不變真理。
雖然民調結果顯示認為公正與不公正的民眾差距並不大,但顯然由於差距不大,馬政府才更有努力的空間,才有改善的希望,倘若當民眾形成一種既定的負面刻板印象時,恐怕屆時不只對施政滿意度不佳之意思表示,亦會進一步透過“立院”的施壓展現對於政院的不信任,更會進一步對於各項選舉產生不利的影響。
這項民調結果,姑且不論社會公平正義之哲學義理上的討論,也不針對公平正義的內涵進行探究,回歸到台灣現實生活層面,以更簡化的說法,綜合經驗意涵上的討論,轉化為民眾聽得懂之語言,就是民眾的幸福與快樂感,當台灣民眾大多數有幸福及快樂感,自然便不覺得社會是不公平正義,只有讓民眾覺得是幸福快樂的社會,才是個公平正義的社會。
此次民調,民眾認為台灣不公平及正義,或許與經濟上貧富差距、社會上無法充分照顧弱勢者及司法上不能滿足民眾期待,有密切的關聯性,例如在經濟上,展現在富人與窮人購買力的差別上;社會上對於各種弱勢團體,馬政府照顧明顯還有努力進步的空間;在司法上對於扁案偵辦的結果,多數台灣民眾是相當不滿的,因為扁家付出與獲得完全不成比例,至今還要藉由政治參選來脫困,怎能令人滿意?如何給人民一個說法交代?
更重要的是,失業現象更會增加民眾對於社會現狀的不滿,加深社會不公印象,因此降低失業率對馬政府來說刻不容緩,解決結構性失業必須立刻著手,對於日後兩岸經濟協議(ECFA)簽訂後中小企業所面臨的考驗,更要即刻去補救,協助其度過困難,增強其競爭力,使其能夠增加幸福感,化解被剝奪之失落與不如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