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論鄭和洲際遠航開啓世界大航海時代和全球化進程
http://www.CRNTT.com   2024-01-31 14:34:39


 
  加文·孟席斯的考證認為:“麥哲倫、迪亞斯、達·伽馬和卡伯拉爾都是技藝精湛的航海家,他們也很勇敢、堅毅,有著令人驚異的領導才能。但是,準確地說,他們中沒有一個人發現了‘新大陸’。當他們啓航時,他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張航海地圖,地圖標著所要到的地方。他們不是最早發現這些地方的,因為近一個世紀以前中國人已經發現過所有這些地方。”〔12〕麥哲倫隨身攜帶的地圖是從葡萄牙國庫中取出的,上面已經標有後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麥哲倫海峽。〔13〕當哥倫布在大西洋中部航行時,他就很清楚他的目的地了。哥倫布的日記寫道:“十月 星期三 第24日(1492年)關於如何去安的列亞島(Antillia)的描述我應該向西南偏西方向航行才能到那兒……而且從我所見過的地球儀和世界地圖上,該島是處於這一帶海域。”〔14〕

  加文·孟席斯把科夫曼(Coffman)的珍寶地圖集與大幅的英國海軍部海圖(Large-Scale British Admiralty Charts)相對照,發現在佛羅里達海岸不遠處附近有不明身份的8條船的殘骸,其中南邊4艘船行進方向指向15英里外的一組包括南北比尼島在內的小島。〔15〕1968年,水下考古學家梅森·布蘭廷在離岸1000碼、水深10英尺處發現幾塊平板石,每塊8-10平方英尺,呈長方形。〔16〕1974年,美國科學家戴維·津克博士帶領一支探險隊調查了這些神秘的石頭。他得到大量的證據說明這條路是在哥倫布到達美洲之前人造的。〔17〕加文·孟席斯通過考證認為,這是一條滑道,用於把平底大船依次拖到岸邊修理。而這衹有鄭和船隊的大船才有這種能力。〔18〕戴維·津克博士探險隊還用紅外綫設備在北比尼島發現4個長方形的沙丘,最大的長500英尺、寬300英尺。其形狀大小提示這些可能是被沙覆蓋的鄭和寶船船體。加文·孟席斯認為,從技術上說,遺存的平底船仍是中國政府的財產。〔19〕加文·孟席斯對鄭和船隊洲際遠航到達美洲的考證是有根據的。

  加文·孟席斯還在東馬薩諸塞發現了至少12個人工樹立的石塊。這些石塊的大小、位置、表面與佛得角群島上的石碑極其相似,都是在馬薩諸塞灣附近或梅里馬克河岸,其中一塊石碑刻著一尊坐式佛像。〔20〕

  3.王勝煒教授等的研究再次證明鄭和船隊第六次、第七次航行抵達美國密西西比河河谷。

  王勝煒(Sheng-Wei Wang)教授和她的美國同事馬克·尼克萊斯和勞麗·邦納-尼克萊斯,自2004年起深入研究了位於美國伊利諾伊州一座高聳於俯瞰密西西比河的峭壁上的一幅宏偉岩畫“皮阿薩”的起源,岩畫上有兩個可怕的怪物。她和同事們根據來自法國、美國和中國的記錄,發現皮阿薩竟然具有“中國血統”,是鄭和艦隊遠航至北美洲時所繪製的“彩虹龍”。〔21〕王勝煒和她的美國同事們在明代羅懋登寫於1597年的《三寶太監西洋記》中找到證據,經過研究得出的結論是:《三寶太監西洋記》書中透露鄭和率領的中國艦隊,曾經分別於1423年、1433年的第六、第七次遠航時,抵達美國密西西比河河谷,比哥倫布踏足美洲(1492年)早60多年。〔22〕

  王勝煒教授 2019年出版的“The last journey of the San Bao Eunuch, Admiral Zheng He”〔23〕(《三寶太監海軍上將鄭和的最後一程》),從羅懋登著作《三寶太監西洋記》和其他歷史學者的記錄中,進一步提取了鄭和第七次航行的完整航路、時間表和證據,證明鄭和的船隊在此次航行中抵達加拿大東海岸,進入北美大陸,發現五大湖中的四個,最終抵達密西西比中河谷的卡霍基亞(Cahokia,當時北美州最大的印第安人土著城市,現在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的世界遺產)。〔24〕王勝煒教授和她的美國同事的研究為探討鄭和船隊洲際遠航到達美洲提供了重要的綫索。

  (三)鄭和船隊第六次洲際遠航到達澳洲和南極、北極

  1.鄭和船隊第六次洲際遠航到達澳大利亞。

  麥哲倫在環球航行之前,西班牙國王曾經給他看了一幅圖,圖上顯示了從大西洋駛向太平洋的海峽,所以他意志堅定地指揮他的船隊駛過後來以他命名的麥哲倫海峽。〔25〕因為他看過地圖,所以他實際上知道他不是第一個通過該海峽的人,也不是第一個橫穿太平洋的人。

  大英圖書館藏有一幅非常清楚的早期澳大利亞地圖,是由讓·羅茨(Jean Rotz)繪製的。讓·羅茨是英王任命的“皇家水文學家”。這幅圖收入在1542年讓·羅茨進獻給英王的《地理全書》中,比庫克船長“發現”澳大利亞早兩個世紀。〔26〕讓·羅茨從來沒有到過那些地方,他在圖上所畫的全是他曾經見過的舊地圖的內容。加文·孟席斯根據季風和洋流,認為鄭和船隊的一支分艦隊到達澳大利亞并準確繪製了澳大利亞東西海岸。

  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剛建立兩年的1836年,3個獵豹人在美林河的入海口發現一艘古代船隻的殘骸,是用紅木建造的,堅固耐用。〔27〕澳大利亞女士曼尼弗爾德1856年還在船隻殘骸裡找到一支青銅長釘和一把鐵梯子。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北部拜倫海灣(Byron Bay)附近一艘沉船殘骸中發掘出兩根木製釘子,碳素測年表明大約為15世紀中期,其正負誤差不會超過50年。當地人描述了部分船體和3根從沙子裡伸出的桅杆。1965年砂礦的工人們從這個位置發掘出一個極大的木製舵,有的人說它有40英尺高。在澳大利亞東南部發現古代船隻殘骸的地點還有:悉尼南部海岸的伍倫貢、珀斯附近的沼澤地帶(兩艘)、瓦南布爾(“桃花心木船”)等。在伍倫貢的阿勒達拉還發現一個中國古代的石雕女神頭像。加文·孟席斯認為,拜倫海灣中的木製釘子的年代和巨大的舵,都指明它們起源於中國,屬於鄭和船隊的這支分艦隊。鄭和船隊的這支分艦隊是第一個穿越麥哲倫海峽的航行者,不僅到達澳大利亞,而且發現了南極洲。

  在澳大利亞北部達爾文附近比格爾灣(Beagle Gulf)有一棵生長數百年的巨大榕樹,這種樹本地沒有,是外來的。1879年在這顆榕樹之下發現一尊道教供奉的壽星雕像。經專家確定,該壽星雕像是14世紀末的物品。〔28〕現在陳列在悉尼技術博物館。加文·孟席斯2002年3月與許多澳大利亞知名教授參加了一次倫敦皇家地理學會主辦的報告會和現場訪談,這些澳大利亞知名教授對鄭和船隊到過澳大利亞的觀點沒有爭議。

  2.鄭和船隊第六次洲際遠航到達新西蘭。

  在新西蘭北島的西海岸靠近托萊·帕爾馬(Torei Palma)河的河口,1875年發現一艘巨大而古老的船的部分甲板和船舷,其內部的船壁被大的黃銅釘閂在一起。在帕爾馬河邊竪著一塊巨石,上面刻的文字據當地專家說是泰米爾文。這一石塊形狀、大小和放置的位置與鄭和船隊在太倉立的石碑和在斯里蘭卡南部棟德拉角立的石碑非常相似。〔29〕在距離沉船殘骸一英里不到的範圍內出土一隻雕刻精美的暗綠色蛇紋石鴨子,加文·孟席斯認為這很可能是中國人帶來的。〔30〕

  3.鄭和船隊第六次洲際遠航到達南極。

  凱仁頓·高德瑞(L. Carrington Goodrich)在主編的《明代名人傳記辭典》一書中記載:“一些船隻到達了很遠很遠一個名叫哈甫泥的地方,這個地方很可能就是南極洋中的克爾格倫島。”〔31〕哈甫泥在中國的茅坤海圖中也出現了,此圖是永樂二十年(公元1422年)左右編撰的《武備志》的一部分,在邊上注釋著“風暴阻擾了艦隊繼續向南航行”。〔32〕這說明在公元1422年之前,中國船隻很可能已經到達南極洋中的克爾格倫島。加文·孟席斯根據洋流和讓·羅茨的地圖,認為鄭和船隊的這一支分艦隊不僅到達澳大利亞,而且發現了南極洲。〔33〕馬來西亞有一位叫祖菲加的學者經過考證指出,1422年鄭和艦隊曾經到達了南極。〔34〕

  4.鄭和船隊第六次洲際遠航到達北極。

  1420-1440年繪製的文蘭地圖上顯示的紐芬蘭島和整個格陵蘭島都非常精確、非常詳盡。這證明有人在歐洲人首次探險北極腹地(High Arctic)4個世記之前就已經深入北極至少四百餘公里的地方。雖然對文蘭地圖的來源有爭議,但知名的作家與探險家彼得·施萊德曼和法雷·莫瓦特花費數年時間研究了離格陵蘭700多公里的巴赫半島(Bache Peninsula)上的獨特石屋村莊。該村莊有約25棟房屋,其中一些房子非常大——約150英尺(45米長)、5米多寬。這些房子可以容納約3000人。沿屋而建的石造烽火台類似於小型燈塔。格陵蘭因紐特人從來沒有用石頭建築的傳統。在房子的外面,排列著一排排的爐床,總共142個,每一個都用石墻同鄰家分開。這些多重安排的戶外爐床在北極地區是獨一無二的,史前時代遺址上從未出現過類似的建築。

  加文·孟席斯認為,鄭和船隊中有船隻在巴赫半島附近遇到海難,船員在此建造石屋居住和避寒,用船板做屋頂。他指出,這支鄭和船隊到過加勒比海,然後水流和季風把它們帶到了格陵蘭島周圍。其中有的船環航并測繪了格陵蘭島的海岸綫。然後水流和季風把這支中國船隊推向冰島。哥倫布在教皇皮攸斯二世所寫的《任大事經》一書的頁邊上親筆總結他的航行時寫道:“(在他之前)有人從東方的中國到達這裡(冰島)。”〔35〕李約瑟教授認為,在格陵蘭和冰島分散地存在著超過20處有關中國人的記錄,這些表明他們的確到過北極。〔36〕

  二、鄭和洲際遠航的世界意義

  明代鄭和船隊七下西洋是意義重大的洲際遠航,其航綫到達了三十多個國家,這些國家分布在亞洲、非洲、美洲等,正式開啓了世界大航海時代和地理大發現時代,標志著全球化進程的開始,促進了與到訪國和地區的友好往來以及經濟、文化交流,推動和增進了中國古代海洋文化的國際傳播。鄭和洲際遠航代表了中國古代海洋文明的巔峰。

  (一)鄭和洲際遠航正式開啓了世界大航海時代

  時任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2022年9月22日在紐約美國亞洲協會演講《中美新時代正確相處之道》時指出:“600年前,中國明朝航海家鄭和就曾率領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船隊7次進行洲際遠航,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還早。但是中國人沒有搞任何殖民、殺戮、搶劫,而是給各國送去了茶葉、絲綢、瓷器。”〔37〕鄭和洲際遠洋船隊規模龐大,其船舶技術之先進,船隻噸位之大,航海技術之先進,航海人員之衆,組織配備之嚴密,航程之長,影響之巨,在當時的世界上,都是無可比擬的。鄭和洲際遠航的航海成就超過同一時期的西方人,比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早70年,比達·伽馬開拓從歐洲繞過好望角通往印度的航綫早92年,比麥哲倫率領船隊完成環球航行早114年,比英國航海家庫克到達澳大利亞早約一個半世紀。鄭和遠洋船隊從船隊規模、航海技術、持續時間、涉及領域等方面均遠遠領先於同一時期的西方,正式開啓了世界大航海時代,創造了這一時期世界航海史的奇跡。

  從鄭和洲際遠航船隊的航程來說,鄭和七下西洋應該是包括大西洋,比哥倫布早到達美洲半個世紀。而且,根據已有資料,鄭和船隊到達了北極和南極,并做了部分測繪。鄭和船隊1431年第七次出使西洋前夕,鄭和等人在福建長樂南山天妃行宮鐫嵌了《天妃靈應之記》碑,上面刻有“際天極地,罔不臣妾。其西域之西,迤北之北,固遠矣,而程途可計”。這實際上既是對鄭和船隊前六次下西洋的總結,也是對第七次下西洋的期望。其中提到鄭和船隊航行到“西域之西”。廣義的西域包括今新疆地區及中亞、南亞、西亞乃至羅馬帝國等地。元代文獻稱歐洲為大西。那“西域之西”可以理解為大西洋。“迤北之北”指鄭和船隊駛向“北極之北”。古代航海利用北極星辨認地理北極;用指南針識別地磁北極。古人認為,地磁北極點在地理北極點之北。“迤北之北”實指“地磁北極點”。

  從鄭和洲際遠航船隊的規模來說,鄭和船隊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一支大規模的遠航船隊。鄭和船隊由200餘艘不同用途、不同船型的遠洋海船組成,將士2萬7千餘名,規模宏大,人員衆多,組織嚴密。船隻種類有寶船、戰船、坐船、馬船、糧船等。所謂的寶船,又稱“取寶之船”,用於裝載從西洋取來之寶物或明朝廷賞賜給沿途各國的珍貴禮品。《天妃靈應之記》碑記載:“和等統率官校旗軍數萬人,巨舶百餘艘。”按照海上航行和軍事組織,鄭和船隊洲際遠航時編成“雁形”船隊,浩浩蕩蕩,可說是當時世界最大和最先進的海上特混船隊。

  從鄭和洲際遠航船隊的船隻噸位和船舶技術先進來說,《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航海寶船共63艘,最大的長44丈4尺,寬18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研究鄭和的專家趙志剛認為該書記載的“一丈”并非我們熟悉的3.33米,而是約1.7米,“鄭和大號寶船的長度約70米”。從南京寶船廠(創建於明朝永樂年間,係專為鄭和下西洋出訪各國所興建的大型官辦造船基地)遺址上發掘出土的多根長度在10米、11米長左右的舵杆證明了這一點。“這個長度的舵杆,業界認為匹配的船隻長度應在70米左右”。寶船一艘載重量800噸,可容納千人,上下四層,船上有9桅,可掛12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二百人才能啓航。相比之下,半個多世紀後哥倫布船隊啓程駛向美洲時,他船隊的旗艦是載重量約100噸的“聖瑪麗亞”三桅帆船,船上衹有39名船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