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從歐亞大陸地緣經濟格局看俄羅斯技術轉型與俄烏衝突
http://www.CRNTT.com   2022-10-26 10:05:16


 
  四、俄烏衝突與歐亞大陸的安全格局

  (一)俄烏衝突與安全因素

  始於2021年底并全面爆發於2022年初的俄烏衝突,對於俄軍事意圖,國際社會總體考慮了三種可能性判斷。

  一是,俄衹為要求停止北約東擴,以及北約和美國軍隊撤出歐洲東部成員國。二是,有可能俄一開始就考慮到與北約在安全保障問題上的談判失敗,為已經計劃好的對烏干預準備了理由。三是,俄領導層玩弄心理戰術,讓預判變得更加困難,與北約及烏克蘭的談判失敗,軍事行動則順理成章,試圖進一步分化歐洲內部對俄立場,以及跨大西洋的一致應對。

  普京對烏克蘭發動軍事行動的直接目標在於獲取軍事上與政治上的對烏控制,但此舉僅是俄長期戰略目標的一部分,後者致力於永久性重建歐洲與全球新安全秩序,在此基礎上迫使北約戰略撤退,對東歐“去軍事化”。然而上述目標之間并不相容。

  俄羅斯的軍事邏輯是通過軍事展示權力,是俄羅斯強硬外交的既定手段。2021年5月,普京將俄軍轉移到烏邊境後,與拜登舉行了首次峰會。無論是在時間上還是在部署規模上,普京一直慎用軍事打擊,從而避免了俄民衆因大量傷亡或巨大經濟代價而產生不滿情緒。到目前為止,軍事干預導致吞并領土的案例衹有一個:征服克里米亞。通過可接受的政治和經濟制裁,以及國內動員能力,普京試圖改善此前持續降低的支持率。國際社會對俄軍意圖的預判,總體上是較為保守和折衷的,東歐形勢被描述得過於悲觀。

  (二)歐洲立場與歐洲協調

  自2021年12月以來,俄對美國、北約和歐盟成員國施加了巨大壓力,要求其就新的歐洲安全秩序進行談判。歐盟內部久久難以統一對俄立場。德國新政府聯盟協議已經明確表明,將致力於更多地參與歐盟東部夥伴關係國家和烏克蘭的領土完整。有爭議的北溪二號管道項目最終因俄烏衝突而叫停,在一份聲明中間接提及大型能源項目將受歐盟監管。這種行為反映了德歐在如何應對俄羅斯和烏克蘭問題上尚有分歧,德拒為歐洲安全政策承擔更多責任。

  在過去的30年裡,德國是俄羅斯最重要的歐洲經濟和談判夥伴。然而,俄羅斯在德國對外貿易中跌至第14位,德國公司正在離開俄羅斯。俄羅斯越來越多地將德國定義為一個對手,它試圖通過黑客攻擊和虛假宣傳活動來削弱它。德國和俄羅斯的國內和外交政策遵循根本相反的目標和利益。德國政策制定者未能使他們的俄羅斯和東歐政策適應當前的現實。

  對於德國而言,其作為歐洲與俄羅斯領導層最重要的談判代表的國際信譽和角色減分不少。德俄談判與對俄外交干預都十分蒼白無力。對於整個歐洲而言,俄烏衝突將重構歐洲內部和外部政策環境,就內部而言,值得注意的是歐盟成員國經濟的同質化趨勢恐加深;再考慮到俄烏衝突中,西方國家對中國的不信任凸顯,對俄能源依賴,對華技術依賴,必然在歐洲戰略自主的口號下進一步切割,歐洲營商環境變數增加。

  五、俄烏衝突對歐洲局勢的影響

  (一)歐洲國家的分化與契機

  2022年初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民調顯示,絕大多數歐洲民衆對俄烏衝突表示謹慎關注。歐洲國家不同的反應源於各國不同經歷。波蘭擔心難民潮,法國和瑞典擔心網絡攻擊,德國、意大利及羅馬尼亞則擔心能源短缺。

  在俄烏衝突初期,各國如何應對戰爭威脅反應了其國內政治。對英國來說,俄烏衝突是一個向美國展示脫歐後的英國仍然重要的機會。美國的立場令東歐和中歐國家極為關注。對美國日益惡化的政治和面對俄羅斯軍事行動使這些國家越來越感到焦慮。德國、意大利、奧地利和希臘等國擔心俄烏衝突將關閉它們與俄羅斯建立更正常關係的可能性。其中,德國在其西方價值觀、中東歐政策以及戰後的和平主義傳統之間左右為難。因此,德國總理奧拉夫·舒爾茨向其他西方領導人保證,德國將在戰爭中成為堅定的盟友,同時也暗示德國將避免在任何歐洲共同應對措施中發揮領導作用。面對俄烏危機,德法立場有著鮮明不同。法國將衝突視為展示歐洲“戰略自主權”的機會,這是馬克龍一直追求的政策目標。法國若能在解決俄烏衝突中發揮明顯的領導作用,馬克龍或可在法國大選前夕提升自己的形象。

  歐洲在俄烏衝突中有共同關鍵利益,即防止歐洲大陸再度爆發戰爭、維護北約信譽以及防止烏克蘭重回俄羅斯的責任感。與此同時,歐洲各國政府正在尋找更好的方法來管理自己的部門。如今德國已不再猶豫并表示願意進行制裁。俄烏衝突或將倒逼歐洲各國協調一致。

  (二)對北約安全戰略影響

  1、北約立場與東歐立場

  在未來的戰略協調過程中,北約將面對來自中國的安全挑戰以及氣候變化等問題,北約科技組織(NATO Science & Technology Organization)發布了《科技趨勢:2020-2040》(Science & Technology Trends 2020-2040),分析評估未來20年在大數據、人工智能、自主技術、空間技術、高超音速(Hypersonics)、量子信息、生物技術、材料技術等8個領域的新興與顛覆性技術(Emerging and Disruptive Technologies,EDTs)發展趨勢及潛在影響,⑧以提升北約決策者對科技發展影響軍事能力的理解。北約成員國內部有一種傾向,即超出北約框架之外來建構歐洲危機治理能力。從消極的一面來講,這一理念可能削弱大西洋兩岸的團結一致,歐洲的優勢資源可能會拋棄北約。

  從波蘭立場看,強化而非削弱北約內聚力,更符合自身利益。由於波蘭在歐洲地緣政治中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其直接處於北約和俄羅斯安全衝突的前沿,面對著每一次潛在的危機。歐盟快速部署能力正在從政治層面分化北約同盟,像波蘭這樣支持維護大西洋兩岸關係的國家,都認為如果在這一條道路上走得太遠將有害於北約同盟的內聚力,因此需轉換戰略理念。

  2、地緣戰略衝突

  目前,強調歐洲戰略自主以及歐盟軍事自主能力的倡議都帶來了如下消極後果——歐盟與北約間軍事資源的重複使用、美歐脫鈎、對非歐盟的北約成員國的“內捲”。面對新形式的危機與安全挑戰,強化北約防務與威懾能力勢在必行。北約的軍事部署難以取得變革,面對中國崛起、氣候變化、新興與顛覆性技術EDTs的挑戰,北約需要更多地從政治層面的改革上實現突破,這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歐洲如何實現自主性危機管理能力。⑨歐盟戰略指南針的推進將逐步賦予歐盟快速部署能力以指令操控能力、防務規劃機制等。由於歐盟戰略指南針定於2022年3月正式實施,先於同年6月即將召開的北約馬德里峰會,如果北約隨後提出新的戰略方案,將與歐盟形成更大的政策衝突,加深“內捲”。⑩

  由於歐盟與北約、尤其是與美國的戰略衝突,導致了未來安全觀的嚴重分化,宏觀上表現為歐盟與北約的戰略分化,微觀上表現為歐洲各國的立場分歧與政策碎片化,而以波蘭作為典型案例的東歐國家,由於處在安全威脅的第一綫,不希望看到因內部分化而降低集體行動和危機管理的效率。對於跨國企業,區域政策的碎片化意味著市場空間的層級化,如果內聚力較高的歐洲市場會聚焦於排擠跨國企業,那麼分化的市場或給企業帶來生存空間;如果兩種規則之間產生了衝突,或許可以將兩面施壓轉化為借力打力。

  (三)俄羅斯與東歐前景

  1.西方國家全面政策方案的推進:

  面對俄羅斯,西方國家正在國際合作層面促進內部協調。這包括多個政策領域,如外交與安全政策、防務政策、國際法律體系、內部安全、金融、貿易、反腐、能源、情報、移民、稅收、反洗錢、武器管控等多方面,持續提升國家治理能力以共建威懾。

  2.關於俄國內局勢:

  西方國家對俄政策中區分俄政權與俄民衆,正著力推動俄自由、民主政治生態發展。俄國內沒有獨立媒體,俄烏衝突中沒有客觀性新聞報道,網絡言論與海外流亡者的自由言論都應得到傾聽,俄公民社會需得到發展。俄羅斯通信監管機構聯邦通信、信息技術和大衆媒體監督局(Roskomnadzor)禁止非官方渠道發布“軍事行動”的信息。在輿論戰方面,對俄語受衆應積極引導,2015年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啓動的“東方戰略傳播特別工作組”(East StratCom Task Force)的作用正在凸顯。

  3.人道主義、文化、社會問題

  人道主義方面,烏克蘭難民與國內流離失所者都應得到救援。

  文化、社會方面,西方國家公民的反俄情緒中缺少對歷史問題的理性認知,例如對1939年《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雅爾塔會議的準確認識,歐洲教育體制應強化對歐洲史、特別是極權主義起源的客觀認識。

  4.能源與安全方面

  歐洲與全球安全體系正進入新局面。這一新的安全形勢將重塑歐盟《戰略指南針》與北約《新戰略概念》,甚至《歐盟-北約宣言》。西方國家需確立新的能源戰略以減少對俄能源依賴。俄烏衝突將全面重塑歐洲經濟、能源發展模式。

  5.東歐戰略方面

  長期來看,發展新的東歐戰略對烏克蘭、摩爾多瓦、格魯吉亞的戰略協調亟待推進,以實現歐洲自由、和平的遠景。歐盟委員會、IMF、世界銀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與歐盟其他機構都應采取措施從政治、經濟、金融、安全各領域協助烏克蘭以及摩爾多瓦、格魯吉亞等國維護主權和領土完整、現代化發展。

  六、結語:俄烏衝突對中國外部營商環境及中資企業的影響

  美國政府對俄羅斯出口禁令意在限制俄購買先進技術的能力,主要是參考此前對中國華為進行遏制的“成功”經驗。國際社會關注的是,占據俄進口四分之一份額的中國,將采取何種立場。

  美《外國直接產品規則(FDPR)》不僅適用於對俄出口產品,也適用於俄企業在全球的生產供應端,即對與美國技術相關產品和軟件實施域外管控,尤其是半導體生產。美國試圖與其他國家一同切斷半導體等關鍵技術流入俄市場,對俄軍事技術及戰略性產業進行有效遏制。

  相比中國而言,歐洲對俄出口高出50%的份額,這包括商品出口和服務貿易出口。美針對俄執行的域外新規則會延伸到那些未對俄實施制裁的國家。這與歷史上冷戰結束後的一段時期頗為類似,當時的高端技術產品出口國都與美協調立場,對主要的敵對國家實施出口禁令。

  當前國際反俄同盟尚未對華形成一致立場,單邊主義制裁措施缺乏效力,且鼓勵了被制裁國家將產品生產與研發完全與美脫鈎。如果中國對俄烏衝突未選邊站,以及台海局勢可能發生的惡化,美主導的這場國際制裁今後很可能全面用於針對中國。

  當前美對俄出口實施證照批准制,半導體、激光設備、導航設備、遠程通信設備都被列為禁止出口項目,無論商業用途或軍事用途。像空間產業、航海技術、國防產業都是禁令的核心所在,然而此次包含了一些以往針對伊朗、朝鮮實施的低技術含量的產品出口禁令。

  無人機以及一系列無人操作的人工智能設備在軍用和民用領域都不斷凸顯。中國也是這一生產領域的重要出口國。不論是直接生產此類產品還是間接處於相關價值鏈,都不可避免地面對國際紛爭的撕扯和貿易雙方政治利益的牽動。純粹民用領域智能設備的生產尚且關聯著各國的國家安全考量,武器貿易行列的營商環境更是鮮有規則可言。如果中資企業將在未來不可避免地深入到這一領域,政治研判必須先於技術研判、“政治掃雷”必須先於企業入場。

  2020年,俄進口產品僅2.9%來自美國,這一貿易量僅占美出口的0.3%,其中大部分沒有出口管制分類號(ECCN),這些出口無需證照批准,除非涉及俄羅斯、白俄羅斯等國的國防產業。為防止對俄普通民衆造成生活影響,服裝、手機、路由器、加密軟件、電視機等產品都可合法流入俄市場。由此看,出口禁令對俄美兩國企業影響不大。

  此次對俄制裁,由於美政府已將無視禁令的企業列入美商務部黑名單,歐洲國家基本上會跟隨美切斷違禁企業的供應鏈。考慮到中國市場的巨大利潤,對華制裁將比對俄制裁付出更大代價。俄烏衝突不僅迫使各國必須選邊站,也迫使跨國企業必須選邊站,因為國際市場和供應鏈已被政治切割。以往對華打壓是直接針對中國,而這一次國際對俄制裁,不僅把中資企業視為“陪葬品”,甚至視中國為今後更大的潛在威脅,視中資企業為今後更大的安全隱患。為破此局,第一,中資企業應儘快實現供應鏈的雙循環,儘快解決供應鏈安全問題;第二,歐洲“戰略自主”意味著中歐并非真正敵手,在俄美兩級之間,在目前的西歐布局尚需轉型時間的情況下,應把握好中歐之間的迴旋餘地。

  註釋:

  ①30 years since the Soviet collapse: looking at the next 30,Jan 4, 2022.https://www.eiu.com/n/30-years-since-the-soviet-collapse/

  ②同上

  ③董康,土耳其外高加索政策的演變動因及影響因素:地緣文明視角[J],西伯利亞研究. 2020,47(01):15

  ④蘇春雨,從烏克蘭危機看土耳其能源戰略地位[J],國際石油經濟. 2015,23(08):30.

  ⑤前瞻產業研究院:2021年全球無人機行業市場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民用無人機異軍突起,[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6991990916015845&wfr=spider&for=pc

  ⑥Alper Co.kun, Strengthening Turkish Policy on Drone Exports, Jan 1 8, 2022.https://carnegieendowment.org/2022/01/18/strengthening-turkish-policy-on-drone-exports-pub-86183

  ⑦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⑧北約科技組織發布《科技趨勢:2020~2040》報告[J],《國防製造技術》. 2020,(04):1.

  ⑨劉昊 張志強 馮志剛,北約未來軍事新興顛覆性技術規劃分析及啓示建議[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21(2):10.

  ⑩Marcin Terlikowski,Poland and NATO’s next strategy: deterring Russia and making European Defence Work (for the Alliance),16 Feb 2022.https://www.realinstitutoelcano.org/en/analyses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2年9月號,總第297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