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從蕭習會看兩岸政治互動的可能發展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3-12-17 16:25:01


 
  就這十六字箴言來看,“共創雙贏”,“建立互信”是一般性原則,沒有問題。“擱置爭議”就是擱置“先易後難”那個難的部分。現在習近平提出“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就是要面對那些難解而被擱置的問題。而要解決這些難解而被擱置的問題,首要就是“正視現實”,因為只有“正視現實”才能就兩岸間難解的政治問題做出合情合理的安排。

  問題是兩岸對所謂“兩岸的客觀現實”是甚麼,可能都看得清楚,也心知肚明。可是兩岸各自重視也希望對方重視的現實是甚麼,卻可能大不相同。台灣希望大陸正視的現實是:兩岸尚未統一,處於分治狀態,中華民國政府正依憲法有效統治台澎金馬這個多元化社會的的事實。大陸希望台灣正視的現實可能是:大陸地大人眾,整體國力與國際影響力兩岸懸殊,以及具有強烈統一意志的事實。這兩個事實都是兩岸要務實面對的。

  以馬英九提出以“兩岸互不否認治權,互不承認主權”,來詮釋現在兩岸共同以公權力推動兩岸關係的現狀,其實是非常務實且友善的說法。大陸方面仍未能表示認同,可見兩岸在“正視現實”這一點上,還有努力空間。

  未來政治互動的方向

  如果北京與台北對一個中國原則有共識,對兩岸的現實有客觀而完整的理解,未來兩岸的政治互動,將比較有可能獲致具體的進展或結果,否則將有一段磨合期。未來的政治互動,我認為可由下述三個方向推動:

  一、大陸委員會與國台辦的溝通機制的建立。習近平說“對兩岸關係中需要處理的事務,雙方主管部門負責人也可以見面交換意見。”這句話為兩岸溝通協商開啟了新的一扇門。現在事務性協商多是透過海基會海協會的管道,政府官員雖也上談判桌,但以經貿等事務性議題為主,政治性議題尚無常態性管道與機制。如果兩岸關係主管部門負責人見面交換意見,將是兩岸的一軌機制,其意義極為重大,影響也深遠。這個機制的功能與運作,值得縝密思考。

  二、對兩岸政治定位或相關政治議題,進行深入嚴肅的探討。主要是在政治定位、兩岸政治關係及台灣參與國際空間方面,如何作“正視現實”及“合情合理”的安排。大陸政協主席俞正聲說:合情合理安排兩岸在國家尚未統一前的政治關係,沒有現成的模式,需要兩岸民眾能夠接受。大陸國台辦前主任、現任外交部長王毅對於“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做出合情合理安排。”中所謂“合情合理安排”,曾做過闡釋。他說,“合情”就是照顧彼此關切,不搞“強加於人”;“合理”就是恪守法理基礎,不搞“兩個中國、一中一台”。這所謂照顧彼此關切,不搞“強加於人”以及恪守法理基礎,就是尊重雙方憲法與法律規定。

  如此,兩岸兩部一中憲法都必須尊重,既須尊重兩部憲法的都有的“一中”部分,也要尊重各依其憲法所建立的政府與體制。然後將兩岸硬實力、軟實力的差距併同衡量。在這種現實狀況下,為兩岸分歧尋求最大公約數。據此“兩岸政治定位”以及“合情合理的政治關係”就可以產生。兩岸關係終局解決前的政治分歧問題也就可以逐步解決。

  另外中共所關注的台獨及統一指向問題,也都是可以交換意見的。當然,現在對政治議題的正式協商,時機可能尚未成熟,應該可以透過二軌、三軌及各種研討會,深入嚴肅的探討,也是未來有意義的兩岸政治互動。

  三、擴大兩岸政治議題的交流與溝通層面。台灣是一個民主社會,兩岸關係發展必須要有民意支持。台灣民意對兩岸和平發展架構的支持,主要是建立在兩岸敵意的消減及對台灣有利而無不利之上。最近兩年兩岸非官方論壇與交流,逐漸觸及兩岸政治議題,交流層面也擴及綠營政治人物與智庫。對政治議題的探討也逐漸務實深入。大陸智庫學者的見解與思考也更多元。短期間雖然仍難有獲致“紅、藍、綠共識”的可能。但是更多不同政治主張的政治人士與意見領袖對政治議題的交流與探討,將使各方更了解更完整的現實與真相,更知道堅持己見是不是走得通?是不是一定對己方更有利?也才可能跳脫既有思維的框框,建立兩岸的最大公約數。

  四、為兩岸領導人的會面與互動創造條件。現階段兩岸關係,從數字來看,無論是經貿投資或人員往來,其密切程度都超越絕大多數的雙邊關係。從民意來看,根據大陸委員會的民調,雖然民眾認為大陸政府對我政府不友善的超過認為友善的。但根據日本駐台灣的交流協會去年做了一項民調,顯示:台灣民眾認為今後台灣最應該親近的國家或地區,中國大陸則是第一位,日本、美國分居第二、三位。可是至今兩岸仍無正常的官方關係,雖然九0年代以後,兩岸歷任的領導人多曾提過會面的建議,但都僅止於喊話狀態。如今兩岸關係改善,大家才比較嚴肅的看待這個議題,也有所期待。

  雙方領導人會面需逐步升級

  依據一般邏輯,兩方政治問題之處理,應該先易後難,逐步協商,逐級推升,然後逐級提升高層會面層次。像兩岸現在存在的政治議題,如參與國際空間、結束敵對狀態、兩岸政治定位,乃至兩岸中程協議,均待處理。唯就歷史上的許多事例,雙方對於重大問題或關係之處理,如果就基本原則已有共識,雙方最高領導人的會面是有助於後續政治議題的協商的。但是這樣的會面,必須是以雙方對等為基本原則,就兩岸而言,也就是對兩岸政治定位的基本原則,已有真誠的共識為前提。否則為會面而會面,或是各有所圖的會面,對於增進雙方關係並無助益。

  尤其未來兩年,台灣將陸續展開兩場重要的選舉,首先是2014年12月的直轄市長及縣市長選舉,接著2016年1月的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的競選活動就要展開,易成爭議點的兩岸議題將更敏感。回想2012年總統大選前,原來李登輝、陳水扁都曾提過的“兩岸和平協議”問題,由馬英九再度提起,馬上讓綠營大做文章,使馬陣營不得不為和平協議設下前提,以化解爭議。當此時候,兩岸政治互動的安排,必然要更加周延以免招民粹式的抹黑。特別是兩岸領導人會面,如果不是在合情合理的政治定位及適當的場合,很可能在台灣引起另一場風波,就非大家所樂見。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3年11月號,總第191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