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評分析:國內大循環之路如何走?
http://www.CRNTT.com   2020-09-30 00:18:19


  中評社北京9月30日電(記者 張爽)《小島經濟學》一書中虛構了一個故事:中島國為了融入島際貿易,用自己生產的大量商品換取美索尼亞國印發的鈔票。因為兩國間的這場交易,美索尼亞國居民不用生產就可以得到商品,不必儲蓄就可以得到貸款。而中島國人辛勤工作卻不能消費自己生產的產品,努力儲蓄卻得不到貸款。

  不難看出,故事中的兩個小島映射的正是中國和美國,兩個小島間的貿易模式也是中美之間貿易往來的寫照。過去數十年,在國際經濟分工中,中國扮演的是“世界工廠”的角色,一頭連接著以美國為代表的研發端,一頭連接著原材料供應國,財富在這條鏈條上由下往上流動。雖然發達國家是這一經濟格局最大的受益者,但隨著全球的製造業轉向中國,發達國家內部利益分配不均衡,底層工人紛紛失業,逆全球化浪潮在這些國家抬頭了,以美國對中國發動貿易戰為典型代表,原有經濟格局面臨巨大挑戰,中央為應對新形勢,提出了“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筆者認為,國內大循環,就是把生產和消費兩端的重心都放在國內,讓中國人更多地享有自己所生產的物質財富,可以說,這既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結果,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初心。

  走上國內大循環之路,首要考量的應該是中國經濟的發展水平是否能夠支撐得起?筆者認為,答案是肯定的,有三方面的理由:

  第一,經過建國70年、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的快速發展,中國的工業門類齊全,供應鏈完整。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大到鋼鐵,小到一只化妝刷,都可以自己生產。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既有必然性,也有歷史的偶然因素,放眼世界,除中國外,很難有另一個國家再發育出如此全面的工業體系。中國的另一大優勢是供應鏈網絡不僅龐大,而且有彈性,很多人都聽過中國“特色小鎮”的故事,在一些省份,湧現了很多專門生產某一類產品的小鎮,比如生產電池的湖州長興、生產假睫毛的山東平度。這些特色小鎮生產的產品配適性強,可以充分承接國內的需求。

  但中國要實現國內大循環並不是沒有挑戰,最大的困難就是屬於自己的核心技術較少。如果國內大循環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國企業必須在卡脖子的關鍵技術領域實現突破。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