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推進兩岸心靈契合:媽祖文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http://www.CRNTT.com   2024-02-12 00:09:20


  中評社╱題:“推進兩岸心靈契合:媽祖文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作者:何慧俐(台灣),天津大學台灣研究所副所長、天津大學人文藝術學院中文系副教授、中華兩岸新時代交流協會學術研究中心主任

  【摘要】媽祖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聯結兩岸關係的精神文化紐帶,對於強化兩岸民眾的心靈契合、推進兩岸百姓的文化認同、構建兩岸人民共同擁有的精神家園,具有內在實質意義,是兩岸之間相當重要的文化資源。媽祖文化在增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助力兩岸融合發展、深化兩岸和平發展的實踐上,發揮著獨特作用,深具價值。

  一、兩岸媽祖文化的淵源與傳承

  媽祖文化起源於北宋初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媽祖原名為林默,小名默娘,故又稱林默娘,北宋太祖建隆元年(960)農曆三月二十三日誕生於莆田湄洲島,北宋太宗雍熙四年(987)九月初九為救助漁民不幸遇上海難而逝。由於她生前行善濟世,人們對其感恩戴德,當地漁民在湄洲島上立祠祭祀,稱之為“通靈神女”。此後,歷經南宋、元、明、清各朝尊號的出現,政府的敕封對於媽祖文化的傳播起了重要的作用,也使媽祖的地位不斷得到提升。

  媽祖文化肇於宋、成於元、興於明、盛於清、繁榮於近現代,伴隨“海上絲綢之路”傳播到世界各地。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鄭和下西洋之後,媽祖文化傳播的速度有所加快。嘉靖、萬曆年間(1522-1620),澎湖島內也興建了媽祖廟。清代是福建省等沿海民眾遷移台灣的高峰期。大量的大陸移民遷居到台灣各地,媽祖文化隨著移民迅速地在台灣傳播開來。從福建移居台灣的民眾在出發前,總會前往媽祖廟進香,並且在船上奉祀媽祖,渡過黑水溝平安抵達台灣後,會設立神堂,常年虔誠祭拜。早在康熙七年(1668),台灣南部的安平、西港等地,已經建造了天妃廟。1960年台灣全省媽祖廟有383座,1981年增加至500多座,到20世紀末,台灣媽祖廟有800多座。如果加上以媽祖與其他神祇共祀的廟宇,台灣的媽祖廟有1000餘座。①

  根據中國新聞網的報導②,目前,從湄洲媽祖祖廟分靈的媽祖宮廟有1萬多座,遍佈五大洲49個國家和地區,媽祖信眾3億多人,影響力遍佈全球。在台灣,自大陸分香的媽祖宮廟超過3000座,媽祖信眾達1600多萬人,占台灣2300多萬人口數的三分之二,也就是將近七成的百姓信仰媽祖文化。天下媽祖,祖在湄洲,因此,每年眾多台胞跨海來到湄洲媽祖祖廟謁祖進香。由此可以看出媽祖文化在兩岸民間興盛與傳播的景況。

  大陸移民將媽祖文化傳入台灣之後,在各地進行了廣泛的傳播,以“福建祖廟→台灣開基廟→台灣分靈廟”的三層次關係網絡,形成了兩岸媽祖信仰的譜系結構。清朝初年,福建水師對於媽祖在軍事上幫助的信賴,影響了清朝統治者,使天妃信俗在清初時期成為國家正祀,尤其在施琅平定台灣的過程之中,媽祖的助力甚大,清王朝便更加重視媽祖文化,也促進了兩岸媽祖文化譜系的發展。而媽祖文化在台灣生根發芽後,一些宮廟會反向分靈回大陸,形成“福建祖廟→台灣分靈廟→大陸再度分靈廟”的譜系格局。例如,台北市的松山慈佑宮就被認定為台灣媽祖文化分靈回大陸的首例。在當代,台灣的宮廟分靈回大陸的情況已經越來越多,譬如:在江蘇昆山的台商就建立慧聚寺天后宮,並且從彰化縣鹿港天后宮分靈媽祖聖像到昆山慧聚寺天后宮供奉。另外,廈門閩南朝天宮、昆山北港朝天宮則都是台灣雲林縣北港朝天宮在大陸的分靈廟。台灣宮廟向大陸的反向分靈是一種文化的回饋,進一步推動了兩岸之間媽祖信仰譜系的發展,③同時也見證了兩岸之間媽祖文化融合發展的實踐。

  二、兩岸媽祖文化的現況與發展

  1.媽祖文化是溝通兩岸情感的橋樑

  媽祖文化是以弘揚媽祖精神為主線,以媽祖的宮廟團體、祭祀儀典、民間傳說、藝術文學為載體,融合各區域的文化元素,歷經千百年的傳承宣揚,所發展成的一種特色文化,內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是伴隨百姓日常不斷衍生進化的一種活態文化,既富有歷史傳統的意義,又具備當今現代的價值,是能夠賡續傳承而且不斷發揚光大、與時俱進的永續文化。

  媽祖文化是促進兩岸心靈契合、強化兩岸共同民族情感的橋樑。“兩岸不通媽祖通”,衹要談到媽祖,兩岸同胞之間就沒有什麼隔閡。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媽祖文化盛典是“三月瘋媽祖”,在進行活動時,媽祖會巡遊繞境,成為全台灣農曆三月最盛大的民間信俗活動,吸引參與者達近150萬人。媽祖文化已經成為許多台灣百姓內在驅動力之一,形塑出台灣社會的集體經驗與記憶。

  2.媽祖是兩岸融合發展的精神紐帶

  “兩岸融合發展”,就是將兩岸組合與協調成為一個整體,經由團結統一的行為或過程,讓兩岸共同發展昌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握好固守圓心和擴大共識的關係,不斷增進共識,真正把生活在不同社會制度下的全體中華兒女都團結起來。兩岸融合發展的理念,正是一直朝著“把握好固守圓心和擴大共識的關係”持續努力。

  媽祖文化具有基層性和包容性,能夠促進不同階層、不同文化背景的民眾之間相互溝通和理解,在兩岸交流合作中已成為兩岸融合發展的重要精神紐帶。

  2017年9月23日至10月9日,湄洲媽祖穿越海峽,開展湄洲媽祖巡遊台灣暨媽祖文化交流活動。媽祖巡台期間,依照古禮開展接駕朝拜儀式,著力凸顯了“天下媽祖、祖在湄洲”地位。一路上接駕的媽祖宮廟紛紛在媽祖車、接駕彩車和宮廟宣傳欄上打出“祖臨板橋”“祖臨台中”的標語,並相繼舉辦了“歡迎祖臨”迎駕大型展演晚會和“祖潤板橋”徒步巡遊活動,接駕的不少媽祖宮廟門聯都有“溯湄洲”“肇湄洲”的字樣,斑駁的墨蹟無聲地述說著台灣媽祖與湄洲媽祖千絲萬縷的淵源和對“祖”的認同。

  大陸與台灣文化相承,同根同源。在媽祖文化活動中,這種“祖”與“分靈”“分香”關係,充分彰顯了兩岸“人同根”、“神同源”、“文同脈”的事實,也說明媽祖文化對於兩岸融合發展的內在精神聯結與傳承。

  3.媽祖文化代表思念原鄉、向往和平

  台灣先民從大陸跨海來台開墾,逐漸落地生根,媽祖文化也從原來“唐山過台灣”的海神,轉變成為多功能神祇,台灣的媽祖逐漸被視為能全方位照護百姓的神明。但是台灣民眾較少以天妃、天后來稱呼媽祖,而是以如同家人親近般的稱謂,如:娘媽、媽祖婆、婆仔、聖母、姑婆祖等,這種平易近人的稱呼,使得媽祖與台灣百姓的關係,已經從神靈與凡人的高低對照,轉化成為富有親情倫理的關係。媽祖的慈母意象,讓廣大信眾將對母親的依賴感投射到媽祖信仰,使媽祖在台灣已經由海神信仰轉化為“母親之神”,並擴及到對先民來自祖地唐山原鄉土地的思念。

  為追求和平無所懼怕的精神,也折射於台灣的媽祖文化之中。在台灣民間流傳了許多媽祖為帶給百姓和平生活,在第一時間挺身而出為百姓阻擋炸彈、子彈的事蹟。例如,林德政《新港奉天宮志》④載:台灣台中大甲鎮瀾宮信徒間流傳,在美機轟炸時,有一位用衣裙接住從飛機掉下來炸彈的白衣女子,相傳就是媽祖,使得大甲地區沒有受到嚴重的災害。居民們非常感念媽祖的恩澤,因此每年農曆三月都要舉行媽祖繞境進香活動,歷時9天8夜,途經台中、彰化、雲林、嘉義等縣市近百座廟宇,以表達對媽祖庇佑地方的感念。

  媽祖文化在台灣的普遍盛行,正彰顯著百姓對於原鄉土地如同母親般的依賴信任,以及心中對於和平的渴望與追求。媽祖象徵著安定與和平,推展媽祖文化將有利於構建兩岸文化共同體,持續以媽祖文化進行交流,將有助於兩岸關係發展,朝向和平穩定的方向前行。

  三、兩岸媽祖文化的未來與展望

  1.發揮媽祖志願者精神

  媽祖最為人所敬佩的,是她所展現出來“立德行善、大愛無私”助人為樂的奉獻精神,這與我們所熟知的熱心參與社會公益事業的義務工作者、能夠奉獻個人時間主動承擔社會公共利益服務而不獲取報酬的志願者,具有相同的人文情懷。我們應該以媽祖作為志願者的典範,拉近與民眾的距離,讓媽祖的大愛精神能夠更與時俱進地落實在兩岸民眾生活當中,將這樣的文化精神與民族情懷,能以志工、義工等形象,在兩岸間進行更多精神與實踐層面的交流,可促進兩岸民眾更加正面、善意地面對和珍惜彼此。

  建議:以媽祖文化搭建兩岸青年交流平台,推動青年志願者服務精神,鼓勵青年投入鄉村振興事業,將媽祖精神落實於人民群眾生活當中。可以舉辦《媽祖文化與鄉村振興》主題研討會及相關活動,藉由集思廣益,將媽祖“立德、行善、大愛”的高尚品格與精神立於世,推動年輕人參與鄉村振興,並期待吸引更多台灣青年在大陸鄉村振興事業施展才華,共創美好未來。

  2.講好兩岸的中國故事

  在媽祖的文化傳播方面,我們應該要努力說好中國故事,讓各地具有媽祖地方特色的傳奇,能夠精彩紛呈地廣為流傳,這也是兩岸目前可以共同創造合作交流的文化藝術空間。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推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不僅有利於服務我國的外交政策,更是對全體中國人增進文化自信的最佳路徑。

  兩岸可以一起說好中國故事,媽祖文化是一個極重要的精神力量與文化符號。我們要以創造性的轉換、創新性的發展,將媽祖文化推陳出新,使之成為兩岸之間的重要紐帶、促進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並將這樣的文化力量推向全世界。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