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李武忠:兩岸養殖漁業發展出現微妙變化
http://www.CRNTT.com   2021-05-16 00:08:07


李武忠(中評社資料照)
  中評社香港5月16日電(作者 李武忠)海洋已成為人類未來的重要糧倉,水產不僅為全球30億人提供了20%以上的人均動物蛋白攝取量,更是全球貿易量最大的食品種類之一(2019全球水產貿易額達1600多億美元),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也建議公眾多吃魚。

  全球水產供應主要來自海洋捕撈及養殖漁業,由於養殖漁業具備諸多優勢如:較其它動物生產更能提供高的糧食安全保障:養魚所產生的地球暖化風險較飼養牛、豬、禽類低;養殖魚類消耗的土地及用水較少;養殖漁業對海洋環境的破壞程度也低於其他產業等等,預計到2021年全球水產養殖市場規模將到達2094.2億美元,水產養殖產量亦將於2030年到達1.09億公噸,超過捕撈漁業,占全世界食用魚類供應量的62%,未來在滿足人類對糧食、營養、健康食膳需求以及創造就業機會上,水產養殖將扮演更吃重的角色,前景看好。

  儘管養殖漁業發展前景看好但也不是一帆風順,仍須面臨天然災害頻發、環境惡化、健康優質種苗不足、病蟲害叢生(約每三到五年就會有一種新的病原體帶來新的未知疫病,2018 年疫病暴發在中國水產養殖造成的直接生產損失為 20.5萬公噸,價值 4.01 億美元)、國外市場競爭激烈、養殖物含不當藥物重金屬殘留、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等挑戰,需要積極尋求對策;尤其漁業和水產養殖部門,每年損失或浪費高達全球漁獲物的35%,應透過適當的政策及監管機制,來減少魚品的損失和浪費,此有助於減緩魚類種群面臨的壓力,有效利用資源及加強糧食安全。

  近年來兩岸養殖漁業發展出現一進一退的微妙變化,值得重視。養殖漁業在台灣曾享譽國際,過去日本消費的草蝦兩尾中有一尾來自台灣,日本進口的鰻魚九成以上來自台灣,為台灣賺進巨額的外匯,有助台日貿易逆差的縮小;後因管理鬆懈、超抽地下水、政策失當及病害防治無方,未建立永續養殖生物安全和衛生管理體系,加以科研成果流於誇大化,台灣養殖漁業發展走偏鋒,致養殖規模及產量大不如前(2018年產量僅30 萬公噸,產值約375億元新台幣),辛苦建立的外銷市場(如日本鰻魚市塲、美國吳郭魚條凍市塲等),多為中國大陸養殖產品所取代,台灣政府卻還沉醉在昔日的榮光中不願面對現實。近來為達到非核家園目標,目前正大力推動的漁電共生(2025年預計達一萬公頃漁電,佔台灣魚塭面積1/4),由於缺乏完備的技術、管理法規及執行力,為養殖漁業永續發展埋下陰影。

  反觀中國大陸已成為全球水產養殖重鎮,養殖水產品產量達5000多萬公噸,占全球60%以上高居全球首位。在中國大陸,4條魚中有3條來自養殖;在國際上,3條養殖魚中有2條是中國產的,中國也是世界上唯一養殖水產品總量超過捕撈總量的主要漁業國。由於中國大陸擁有龐大的內需及外銷市塲,這些年在政府有計畫的推動下(如官方印頒《關於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導文件),已有超過20%的養殖企業接受了ASC、BAP和ChinaGAP認證,整體養殖技術水準較過去已有長足進步,預計2022年健康養殖示範面積將達到65%以上;同樣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也面臨養殖水域周邊污染、養殖佈局不合理、養殖病害叢生、養殖用藥過度、近海養殖網箱密度過高等問題,正積極尋求改進。未來若能把握全球水產品消費趨勢,積極輔導推廣綠色節能及智慧養殖模式,建立人水和諧的養殖漁業,不僅有助於漁村經濟邁向小康,也可透過一帶一路,擴大水產品影響力,並幫助其他國家發展養殖漁業,改善貧窮與飢餓問題。

  (作者李武忠,台灣農漁經學者)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