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張亞中:國民黨莫忘孫中山的民權主義
http://www.CRNTT.com   2019-12-10 00:05:34


  中評社台北12月10電(作者 張亞中)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是看到當時中國已遭遇到的困境,所提出的解決方法。孫中山所提的民權主義與民生主義,則是看到西方民權與民生已存在的問題,而所提出的預防解決藥方。

  孫中山看到了西方民主的問題,認為民主被少數資產權貴所壟斷,“制度設計”對一般百姓不利。孫中山說,“不是要學歐美,步他們的後塵,是用我們的民權主義,把中國改造成一個‘全民政治’的民國,要駕乎歐美之上。”孫中山的全民政治包括權能區分、五權分立、均權制度與地方自治等原則。

  孫中山的治理理念非常清晰,他認為必須把“統”與“治”分開,“統者不治、治者不統”,這是西方“君主立憲”,也是“內閣制”的精神,即“總統”(或君主)做為國家象徵領袖,擁有“統權”,而“內閣”政府擁有“治權”。在孫中山的設計上,“總統”由國民大會選出,國民大會為“政權機關”,代表人民行使“選舉、罷免、創制、複決”等四項“政權”,而政府(五院)享有“治權”,行使治理人民的職權。人民有四項“政權”可以監督政府的五項“治權”,因此不怕政府成為“萬能政府”,反而希望政府愈萬能愈好。

  當時或許並不明白,現在看來則再清楚不過,李登輝做為“總統”與國民黨主席,帶頭與民進黨聯手的六次“修憲”,背後有其政治目的。國民黨與民進黨聯手的七次“修憲”,雖然沒有改變“中華民國”所堅持的“立國”精神與“國土”範圍,但是在治理結構上已改變了原有的憲政設計。

  七次“修憲”所帶來的是權責的混亂,“總統”“有權無責”,“行政院長”不必再經“立法院”的同意,而成為“總統”幕僚長,需接受“立法院”監督,但卻是“有責無權”。國民兩黨,在林義雄的絕食壓力下,“立法委員”名額輕率減半,至使代表性與效能均顯不足。李登輝的國民黨附和民進黨的主張,相對多數而非絕對多數即可當“總統”。兩黨更聯手“修憲”,採行對大黨有利的選舉制度,更以百分之五的門檻限制小黨的可能參政機會。

  中國國民黨若想重生,首要之務就是承認自己過去“修憲”的不當與錯誤,向社會大眾勇敢致歉,並致力於重拾孫中山先生所主張的民權主義理念。

  中國國民黨應該宣示,在憲政立場上,要堅決主張權責相符、政權與治權分開的“內閣制”,“總統”“統而不治”,五院“治而不統”。如要符合西方政治學者主張“人口數開立方根”的合理計算標準,“立法委員”名額應有約兩百席,其中不分區與區域“立委”各一百席,以兼顧“全國性”與地方性的代表。師法德國,政黨在“立法院”的所占席位,以政黨得票率為總額計算標準。另依“天下為公”的精神,應鼓勵小黨參與議會,政黨獲得席位的最低標準應降為3%,政黨獲得補助款的標準應降為1%。

  為落實孫中山先生所主張的“全民政治”,應鼓勵並方便六都內的各區、其餘各縣市的鄉鎮就各地方事務多舉辦“創制”與“複決”的公投。
  
  國民黨是一個泱泱大黨,格局要大。從李登輝的“修憲”起,國民黨已經犯了太多的錯誤,其中有的是對李登輝權謀的“無知”,有的是政黨的“私心”,更多是遺忘了總理孫中山的“民權主義”精神。

  國民黨要改造,必須先就以往的不當行為向全民道歉,然後堅持孫中山先生應有的“民權主義”理念,向社會莊嚴地宣示國民黨的“修憲”及改革立場。

  以上是張亞中對國民黨重新改造建言的第七篇。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